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现代+ 2025-01-03 00:04:43

今年考试季,开始流行一种“付费自律” 服务。所谓“付费自律”,即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加入线上或线下的“监督小组”,或融入某种“付费环境”,用外力约束自身行为,以期提高效率。从学习监督互助组、各种自律App,到付费自习室,很多年轻人沉浸其中“修炼内功”,变着法地达到自律的目的。除了学习备考,“付费自律”服务范围也可扩展到锻炼身体或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等。

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有的店铺仅一项服务的月销量就能达到2000+。“监督”服务,从时间上分为“日卡”“周卡”“半月卡”和“月卡”,从服务内容上则分为“打卡监督”“语音监督”“视频监督”“自习室”和“一对一监督”,最便宜的单日体验打卡监督只需3、4元,而昂贵的特聘老师全面监督一个月超千元。

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店家宣传“监督不是机械打卡、冷冰冰提醒”,监督员则是“高分上岸的优秀师兄师姐”,因此服务除了监督,还包括“经验分享”“情绪价值输出”等。还有店铺甚至有“真人学霸一对一监督”,价格需另行协商。

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打开消费评价,可以发现不少消费者已经购买了这项服务。他们在评价中,更加强调监督服务带来的“信任”“积极”等情绪价值,购买这项服务确实对自控能力较差的消费者,起到了一定正向效果。

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网上花钱买个“督学”,真的靠谱吗?

一些年轻人用“努力牌保健品”来形容的线上付费监督服务,“其中部分成分确实有作用,但明明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来获取,而且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具有很强的数字化特征。他们更重视独特性,对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产品有很高需求。从“好运喷雾”“渣男鉴定”到“线上督学”,这种强调“情绪价值”、“体验”的消费,确实带来了不少的商机。

目前,线上督学服务缺乏服务标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只是为了制造商机,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在付费行为发生之后,缺乏必要的规则约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信任。线上“督学”服务还兼有情绪社交属性。一些本身就容易被信息刺激带跑的人,难免不受其影响,陷入“越治越差”的循环。所谓“付费自律”,实际上还是“他律”。售后评价,也多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服务效果究竟如何?难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一旦消费者“期待落空”,售后维权举证存在难度,难免造成双方拉扯。

省消保委呼吁:商家或平台在售卖虚拟服务时,尤其要注重对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进行说明,让消费者了解服务的具体情况,从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以免发生消费纠纷。严格把控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保障物有所值。有关平台应当切实履行管理义务,密切关注这一新兴消费品的投诉舆情,结合实际对其管理售后建章立制,让虚拟服务有规可循。

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购买服务时注意甄别,选择评价好、销量多的商家进行下单,不要一次性购买过长的服务时间。防止因为购买到质价不符的服务引发纠纷,从而影响学习;也不要过分沉溺于线上“陪伴式的鼓励”,适度消费,尽快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来源:江苏省消保委

编辑:蒋文嘉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