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个知音喜遇知音在,这相逢,异哉!恁相投,快哉!”一声昆腔,金声玉振,余韵久久不能散去。
现场众多观众无不为“戏曲活化石”昆曲的婉转优雅所惊艳。
当篆刻遇见昆曲,当故事、声音和节奏,被容纳进一枚小小的印章,会是怎样一种独特的美学感受?
7月24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25讲举行。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担任主讲嘉宾,从一幅幅篆刻作品出发,趣谈昆曲的历史、掌故,细说那些“印从昆出、以印铭昆”的动人故事。
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承办,凤凰国际书城协办。
印从昆出,“三个口袋”展现篆刻的丰富多彩
戏迷朋友们非常熟悉柯军的舞台形象,林冲、史可法、顾炎武……他演绎的太多角色深入人心。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柯军多年来沉浸于篆刻艺术,颇有造诣。
柯军告诉现场观众,古玺、秦汉印、圆朱文印,谓之“三个口袋”。这三种篆刻样式分别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与精神内涵。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篆刻魅力,柯军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多枚印章:楚玺《说亲回话》、秦印《南洪北孔》、汉初铸印《昭君出塞》、圆朱文《占花魁》、阴阳印《闯界》……
《占花魁》
《闯界》
丰富多变的篆刻形式语言,在方寸之间,贴切传达印文的意涵、情感、韵趣与风格,叹为观止。
柯军表示,在创作时,他努力从各个角度寻找昆曲内容与篆刻形式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反复推敲印稿设计,力求实现每一件“昆印”的独特构思。
“从昆曲文学中寻求篆刻创作构思的新意,从昆曲表演的情境中寻求篆刻形式表现的通感。”在柯军看来,要寻求篆刻这门传统艺术的当代变式,既要有扎实的“印中求印”的基础,也要有明晰的“印外求印”的意识。
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印外功夫”——对昆曲艺术认识理解和对昆曲表演丰富性的实践,寻求篆刻创作的独特性。
以印铭昆,探寻篆刻与昆曲美美与共
带领观众领略了篆刻的丰富之后,柯军以其精心雕琢的50余枚印章为引,引领观众穿梭于昆曲的文化脉络中。
他通过一枚“百戏之祖”的印章谈起了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百戏之母”,明代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的革新之举,让昆山腔融汇了余姚、弋阳、海盐诸腔的精华,形成了新的声腔——“昆曲”。昆曲是优雅文学与精致艺术的融合,唱腔以中州韵为主,内容是对至情至性的表达和传递,表现形式是载歌载舞,舞台样式是一桌二椅。
《昆曲六百年》
“这枚‘载歌载舞’的印章,大家可以看出来,两个‘载’字是以镜像对称的方式呈现的,一正一反,相互映照,恰似一个昆曲舞台的轮廓。昆曲舞台是需要观众的,观众和演员是台上台下面对面的关系。”柯军说,昆曲是需要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一起来完成的。
关于昆曲流传至今的制式,一桌二椅,柯军有不一样的理解。他表示:“一桌二椅,仿佛古代文人书房的缩影。”
“因为昆曲的文本都是当时知识分子在书房里创作出来的。这些创作者精通曲牌音韵,也常在书房内会友唱曲,一桌二椅,就是他们的艺术凭借,就这点而言,昆曲从根子上便是‘文人的艺术’。”柯军说。
而后讲座从昆曲的历史掌故,谈到了经典剧目。从“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幽闺记》《杀狗记》的千古绝唱,到“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梦》《南柯记》《紫钗记》的梦幻泡影,再到《窦娥冤》《西厢记》《八义记》《昊天塔》等经典杂剧……
《牡丹亭》
《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柯军以一枚枚精美的印章为媒,将昆曲的丰富底蕴与璀璨魅力一一呈现于众,展示着昆曲与篆刻的美美与共。
讲至“一曲霓裳播千载”一印时,柯军现场即兴吟唱了《长生殿·弹词》之【转调货郎儿 煞尾】中的几句唱词。短短几十秒中,他以水磨腔的优雅和深邃,将昆曲沉淀了600年的清雅古韵尽显,惊艳了所有观众,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汤莎会”,江苏文脉走向世界
柯军还分享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一印背后的故事。
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东西方戏剧大师逝世400周年。柯军和英国导演利昂·鲁宾合作执导的新概念昆曲《邯郸梦》在伦敦圣保罗教堂上演。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这不仅仅是一场“汤莎会”的梦幻演绎,也是对两位戏剧大师不朽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让400年前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当代的一次大胆尝试。
《邯郸梦》是汤显祖代表作“临川四梦”的最后一梦。以情入梦,借梦抒怀。他将人生的富贵荣华、生死轮回浓缩到入梦、回梦的过程,在不知何为梦、何为醒的找寻中探求人生的真谛。在柯军看来,这部剧的气质,与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思考最为接近。
中英版《邯郸梦》剧照
“400年前,东西方面临着共同的时代特点。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正面临文艺复兴,从以‘神’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汤显祖所处的明朝正从‘存天理灭人欲’转向陆王心学,人文主义勃兴。”
柯军认为,中英版《邯郸梦》是一次跨文化的交流,这一交流突破了以往单纯展示、被动接受的文化交流方式,而是建立在一种相互思考、彼此对话的深度层面上。而以中国昆曲为主要载体,第一次与莎剧以“跨越”的姿态携手,它不仅是对当代昆曲样式的突破,还是对作为文化载体的古老昆曲思想层面上的一次追问。
而这种“追问”,对于江苏文脉走出去,惠及华夏,润泽世界,有重要的意义。
现场,柯军还谈到了他与“江苏文脉”的渊源——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推文中的“江苏文脉”头图印章,就是他的作品。
《江苏文脉》
柯军说,这枚 " 江苏文脉 " 印章用的是汉印的形式,但线条的用笔和用刀都是江南的韵味。“昆曲是一门表演艺术,篆刻也是。印章虽小,却容得下真性情,方寸中转得大乾坤。这都是江苏文脉带给我们的滋养。”
观众反响热烈,共享艺术魅力
在昆曲与篆刻交织的双重魅力下,南京凤凰国际书城内书香愈浓,昆曲爱好者与篆刻爱好者们济济一堂,被这两种古老而优雅的艺术深深吸引。
南京市民何金南听完讲座很感慨,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生长在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故乡安徽潜山,本身对戏曲就很感兴趣,今天也是和朋友们特意从中山码头那边赶过来听讲座。柯军老师在江苏文脉大讲堂上讲篆刻遇上昆曲,这本身就是对非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传承。而且他也是一位名家,更有说服力,所以希望以后能更多地听到他关于昆曲和篆刻的讲座。”
观众刘巧平对柯军提到的“一桌,二椅,三两步,四五人,即是万水千山,千军万马”印象深刻。她说:“听完讲座后,我意识到昆曲这种艺术其实是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千姿百态的生活。”同时,刘巧平也从昆曲联想到了“断舍离”的生活方式,“简约的生活方式下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都是相通的。”
“成为柯军老师的粉丝已经四年有余,从《夜奔》到《顾炎武》,柯军老师的演绎让我看到了昆曲传统与先锋的破圈交融。昆曲艺术滋润了我,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除了是柯军老师的戏迷,我还是一个书迷。这些年,柯军老师的‘昆曲三部曲’我一路读过来的。舞台上,柯军老师在千军万马间挥斥方遒,或舞刀耍棍,或跌扑翻打,而书中他的‘念白’让我看到这位大武生纯粹质朴的一面,有思考的深度,也有情感的温度。”一位观众在留言中这样写道。
活动结束后,文脉君还抽取了部分线上留言的观众进行赠书。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胡玉梅 王凡 李鸣 宋经纬 任雨风 王子扬 刘静妍 裴诗语 张文颖 实习生 刘昭意 程心怡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炜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闻 钱念秋
编辑:王子扬
记者:胡玉梅 王子扬 刘静妍 裴诗语 张文颖 宋经纬 任雨风 王凡 白雁 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