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这座万亿之城,不仅见证了历史名人的熙熙攘攘,也氤氲着绵延千年的文化韵味。
该怎么描述常州这座城市?
7月13日,“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在常州精彩开讲。《江苏地方文化史·常州卷》主编、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葛金华以“江湖汇秀 诗国常州”为钥,与观众分享他眼里的常州,解码常州的文化密码。
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常州钟楼区政协、常州天宁区委宣传部、晋陵文旅承办,毗陵书院协办。
江湖汇秀,千年文脉从这里迸发
从泰伯奔吴带来先进中原文化,到季札封于延陵,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再到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士族南迁,常州第一个文化繁荣时代开始到来。葛金华说,北方士族南渡,迁至此地,为常州带来了“文化的种子”,常州文化在吸收外来养分后迅速成长。
到了宋代,科举繁荣,常州儒风蔚然,孕育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学霸”。
儒学南传的中心人物杨时在这里聚徒讲学、阐述理学十八年,并创办了龟山书院。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在这里当知州做调研,他的弟弟王安国在这里教授新学,在王氏两兄弟的影响下,大观三年(1109年),常州在科举舞台上大放异彩,共有53人考中进士,占据全国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成为了全国的“进贤之区”。
在众多的江南佳地中,凭什么常州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人文日盛之地?
答案,或许就藏在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之中。
“江湖汇秀是基础,江是长江,湖是太湖。”葛金华说。北通长江,南临太湖,再加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运河,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苏南段开通,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常州成为交通要冲,联系了生产的南方与消费的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
葛金华引用了清代地理学家、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写的“府北控长江,东连海道,川泽沃衍、物产阜繁,周处所云‘三江之雄润,五湖之腴表’也。”向观众解读了当时常州作为区域政治和转运中心的繁华景象。
17次出入,常州“苏轼含量”超高
提及常州,怎能不提苏轼?
苏轼的足迹遍布常州城乡角落。
苏轼一生十多次往来江苏,与常州的缘分更是深厚,竟有17次出入常州(据《苏轼年谱》记载)。并终老在这片灵秀之地,将生命的最后时光留在了常州白云溪畔的藤花旧馆。
葛金华重点解读了苏轼笔下关于常州的两句诗: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诗从何起?时间调回到宋熙宁六年(1073年)。此时的苏轼正奉命前往常州、镇江、苏州等地赈济饥民。除夕下午,抵达常州城东通济桥下时,他却下令泊舟。面对近在咫尺的毗陵(今常州)驿站,为什么不上岸歇息?
有两个原因。葛金华认为,其一,苏轼心系百姓,不愿延误北上赈灾的紧迫步伐。其二,是他不愿在除夕万家团聚的日子,增添地方官民的接待之累。也就是在那个除夕夜,苏轼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从古渡口到夜泊处,从手植紫藤树到墨香四溢的洗砚池,再到晚年寓居的孙氏馆,每一处都承载着苏轼的故事,成为常州文化地图上不可或缺的亮点。
正是在苏轼的“巨星效应”下,常州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文化的明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集聚现象。赵翼、洪亮吉、管松崖、恽南田、黄仲则、赵怀玉等常州著名文人,正是在敬仰苏轼的氛围里成长起来的。
“苏轼之于常州,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传承与发展。为人,他于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为官,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葛金华指出,这种文化精神和风骨气度,正是苏轼留给常州最宝贵的财富。
打通古今,超越性视角看诗国常州
常州文化在清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全国知名诗人中,近十分之一都住在常州。从乡村到市镇再到城市,诗人布满了常州城乡各地;从诗人雅集到百姓日常,写诗已然成为常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常州学派、阳羡词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毗陵诗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葛金华细数了常州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七大学派将整个常州文化推向了古典时期的巅峰,成就了名副其实的‘诗国’。”
重创变、重经世、重道德、重气骨、重文采的诗国特征,成为常州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品质。
时光荏苒,千年转瞬。今日的常州,已从昔日的“江湖汇秀里的诗国”,蜕变为现代化浪潮中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常州依然扮演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关键角色。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常州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轴城市的优势,实现文旅产业的再出发,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融合?
“当我们以超越性的视角解读时,会发现诗国常州在当下的传承点就是创新,只有积极进取、创新求变,才能传承这样的文脉。”葛金华说。
刷新认识,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在古运河潺潺水波的映衬下,毗陵书院内书香四溢,文史爱好者与常州本土观众汇聚一堂,认真听着葛金华的讲述,常州的文化脉络在每个人心中悄然生长。
常州市钟楼区政协委员杨娟玉听完讲座后十分感慨,“一直都说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州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可以吸引这么多的名人、文人汇聚于此?今天听了讲座之后,我收获很多,葛院长从纵向和横向仔细分析,让我感受很深,我觉得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常州滋养了人,人又滋养了常州。作为一名常州人,我们应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下去。”
今年已82岁的钱遵道是现代快报忠实读者。此次他从报纸上看到讲座的信息,便于当天从花园新村坐公交赶到了毗陵书院。钱老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他也听葛金华院长讲过焦溪古镇,此次“江湖汇秀 诗国常州”的内容他觉得也很精彩。
“我原来理解的地方性知识是一个西方的概念,通过葛老师的解读,这一概念落到了中华大地上,也落到了江南文脉中,这是非常全面、深度的解读。”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贺与诤感到本期讲堂主题非常新颖,不仅让她对常州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她个人的文学研究打开了新示例。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梦雅 白雁 胡玉梅 张敏 储希豪 刘静妍 任雨风 实习生 刘昭意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吉星 钱念秋 部分图片来源于葛金华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邹嘉丞
编辑:任雨风
记者:胡玉梅 储希豪 刘静妍 李梦雅 任雨风 张敏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