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史诗,是城市最直观的“名片”。江苏读城行动正在省内火热开展,9月28日,“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在南京启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建筑科普中心副主任汪晓茜以《建筑何以南京》为题,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纵深,读懂南京这本大书。
枕山临江水绕城,是南京的“自然律”
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常常是由建筑促成的。优秀的建筑甚至可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譬如悉尼歌剧院、罗马斗兽场、伦敦大本钟等等。汪晓茜指出,这也是为什么“读城”活动中,一定会有“读建筑”这个主题。
南京,是一座被山水浸润的城市。2000多年来,紫金山、长江、秦淮河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城市背景。汪晓茜指出,“枕山临江水绕城”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形象描写,也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所遵循的“自然律”。
在这份山水馈赠之上,南京孕育出独有的城市气质:既有紫金雄霸江南的气概,也有秦淮缠绵娇柔的风流,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培育了南京城市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南京建筑也因而融合了北方的端庄浑厚和南方的灵巧细腻。
三次建设高峰,赋予南京独特城市面貌
南京的建筑史,是一部脉络清晰的文明演进史。汪晓茜指出,历史上三次城市建设高峰,为这座古城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南北朝时期,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皇宫、衙署、城郭、街市、塔阁、陵墓……其规模与建造水准,与这座公元4—6世纪的“世界第一大都市”相匹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辉煌。汪晓茜介绍,位于栖霞、句容等地的南朝陵墓石刻群,作为我国这一时期数量最大、最为集中的陵墓建筑艺术遗存,在陵寝制度上显示了江南的文化传统,并在八百年后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陵寝制度的基本特征。
明初是南京城市建设的第二个高峰。朱元璋以旧城为基,顺应山形水势,结合礼制与皇权,将南京城建成一个非对称但中心均衡的城市。朱元璋亲自监工设计的明城墙,总长度35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此外,明代南京建筑确立了影响深远的形制规范,包括陵寝的平面布局、“三朝五门”的宫阙制度。砖券技术与砖材第一次大规模应用于墙体砌筑和殿宇建设,更是推动了中国建筑的革新。“作为文化形态,南京的明代建筑具有较前代更为强烈的主流性、有机性、兼容性和创造性。”汪晓茜说。
“民国建筑看南京”。民国时期,南京引进了欧美的都市计划学、建筑学和各项土建工程技术,迈出了城市现代化的关键一步。汪晓茜表示,南京民国建筑不仅类型全、风格多、规格高、材料和施工一流,而且极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向现代建筑艺术转换、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见证。中山陵、美龄宫、颐和路公馆区等都是那时的经典之作。
当代南京建筑,在对话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的城市建设继续书写辉煌。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人的争气桥”,以钢铁脊梁撑起民族自信,其建筑风格兼具时代特色与实用美学;雨花台烈士陵园,以庄重肃穆的空间语言缅怀先烈,成为精神传承的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用克制而有力的建筑表达,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还有梅园新村、夫子庙、金陵饭店等建筑,都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留下深刻一笔。
步入21世纪,南京建筑更是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绽放新彩。既有历史与当代呼应交融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牛首山佛顶宫,也有大胆造型与先进技术结合的紫峰大厦、青奥双子塔,以及先锋理念碰撞的四方当代艺术园区等优秀之作,再次显示了南京的气度与丰厚的文化根基。
“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上,古城南京的城市与建筑虽几经起落,不断发展变化,却仍然可以从中看到一条可贵的历史文脉:它的兼容性、有机性、主流文化的继承与开拓性,以及包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正如汪晓茜所言,这些熔铸在建筑中的特质,既是南京自信的表现,更是我们足以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任雨风/文 顾炜、刘畅、蔡玥、李广东/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资料图
编辑:任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