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间,金陵河西学校校园内的镜湖波光映着灯火,书香伴着秋风而来。学校图书馆新馆“镜澄书院”开馆,同时开启“镜湖夜话”系列活动的第一篇章,由国学大师、金陵中学校友程千帆先生的女儿程丽则老师,讲述父亲程千帆和母亲沈祖棻的文学人生。
精心打造,“镜澄书院”为阅读而生
“镜澄书院”是学校的文化中心、学习中心和资源中心,也是金陵河西人每日阅读的知识殿堂、课程学习的延伸空间、教学研究的交流场域、智慧启迪的文化家园、品牌展示的创意中心。
“镜澄书院”的命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诠释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包含三重维度:
一是,致敬教育先贤。“镜澄”二字取自校园内“镜澄湖”之名,旨在致敬金陵中学首任华人校长刘镜澄先生。“镜澄”之名,既是对百年金中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金城”南京文脉的赓续。
二是,诠释精神内核。“镜”者,古为“鉴”,象征明察秋毫、自我观照。镜之澄明,以澄澈之心观照学子成长,既照见学问之精微,也映照品性之纯澈。“澄”者,水清而静,引申为心性之通透。二字相合,既是对个体修身的期许,也是对教育本质的阐明——以明镜之心启智,以澄明之境育人。
三是,构建文化生态。镜澄湖与镜澄书院,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体。湖水静谧,承载百年文脉之流淌;书院巍然,凝聚健雅诚仁之精神。湖与院的辉映,构成了一幅“以水养德、以德润水”的教育图景——我们金陵河西师生临湖而读、凭栏而思,感悟自然的灵韵、学问的深邃,最终实现“身与境谐,心与道合”的理想境界。
在当下这个AI时代,每个人都将被他的阅读所重塑。今天的学校,必须有这样一个地方,它能撑起师生记忆中那份迷人的文化灵性和精神高地,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经由阅读而通往美好未来的理想之门。 “镜澄书院”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始终堆满故事、充满想象,丰富而宁静,是学校最具人气、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从今天开始,金陵河西将定期在“镜澄书院”举办文化沙龙活动,邀请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命名为“镜湖夜话”。用传统书院精神,重构教育者的心灵诗学。而第一讲,邀请到的是南京大学程丽则老师讲述作为“文章知己”的父母的文学人生。
南方报业集团总主笔、著名作家蒯乐昊女士作为金陵中学校友,也来到现场为开馆仪式致辞。
多位文学大家为“镜澄书院”和“镜湖夜话”揭幕。值得一提的是,“镜湖夜话”这四个字是《人民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先生亲笔题写的,他的作品《北上》及改编的电视剧家喻户晓。
文章知己千秋愿!女儿深情回忆父母文学人生
学术主持张小路老师来自金陵河西学校,他作为“镜湖夜话”主理人,用真诚打动程丽则老师,带大家共赴“镜湖夜话”第一讲的文化之约。
张小路说,程千帆先生是金陵中学的毕业生,他的介绍,就刻在金陵河西校史大道最靠近钟楼的铭牌上。他不仅是国学大师,更是在晚年培养出极其优秀的学生,包括但不限于:莫砺锋教授、张伯伟教授、曹虹教授、徐有富教授、张三夕教授、程章灿教授、蒋寅教授、张宏生教授、巩本栋教授,陈书录教授……程先生是大先生的大先生,永远砥砺后辈师生不断进步。
沈祖棻先生是著名词人,朱自清曾说过一句直白的话:“现代李清照”。沈先生的著作《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两本书所确立的研究范式,成为后来几乎所有人鉴赏中国古代诗词的典型,目前中小学的诗歌鉴赏的模式,都是“沈式”。
程丽则老师以《文章知己千秋愿》为主题,从家学渊源开始,讲述父母的传奇文学人生。1913年出生在长沙的程千帆,虽然家境清贫但文化传统。程千帆的父亲程康是诗人、叔祖父程颂万曾担任武汉大学和湖南大学两校前身的校长,他的堂弟是著名演员程之,程之的儿子就是著名主持人程前。
1928年秋,15岁的程千帆考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就是现在的金陵中学。他在这里如鱼得水,不仅学习各种新知识,更积极投入到社团活动,还曾任金中校刊编委秘书。大学毕业后,他曾在金中任教一年,可谓与母校二次结缘。当时的程千帆用的是本名程会昌,程千帆其实是他众多笔名中的一个。中学毕业后程千帆被保送金陵大学,本想学化学,但学费要125元,他就选了学费50元的中文系。即便是50元,也是他去找金中校长张坊做担保借的。在金陵大学,他不仅师从多位国学大师,结识了很多优秀学友。更是收获了爱情。在沈祖棻考入金陵大学首届国学研究班后,与程千帆相识相恋。1937年9月1日 ,他们在逃难途中在安徽屯溪结为夫妻。
沈祖棻是苏州大家闺秀,从小喜欢读书,在封建家庭中经过许多曲折和抗争,才有了读书的机会。在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学习时,她的诗词创作才华就受到词学大师赏识。沈祖棻一生留下五百一十六首词作,其中近四百首作于抗战时期。抗战八年,程千帆、沈祖棻夫妻二人,在各自的研究和创作中收获斐然。
程千帆、沈祖棻结婚四十年,但种种原因聚少离多。1977年,他们重返南京、上海,与同学亲友相聚,历时两个月。可归途中的一场车祸带走沈祖棻。一年后,程千帆回首往事,不觉潸然泪下,怆然成咏。在女儿程丽则看来,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夫妻关系、家庭伦理。他们几十年以诗词为心声,相互唱和,是惺惺相惜的文章知己。如程千帆所说:痛惜和怀念祖棻,不独私情耳。
1978年秋,当时已经退休的程千帆回到母校南京大学重执教鞭,开启了他晚年的辉煌与薪火相传。他感恩当年的南大校长匡亚明,是匡老给了他二十年的学术生命。重出江湖的程千帆已六十五岁,但他一直高负荷运转,将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1979年,他招收徐有富、莫励锋、张三夕三名研究生。
1981年,程千帆成了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莫励锋经过考试成为博士研究生,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1984年,莫励锋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程千帆晚年在南京大学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被同行称之为“程门弟子”。
1989年,程千帆正式退休。他设立沈祖棻奖学金、将珍藏字画捐献给国家,并继续担任在校弟子们的指导老师。
退休以后,程千帆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在《中华大典》之《文学典》,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文学典》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的百科全书。
在“镜澄书院”柔和的灯光下,程丽则老师将父母的故事娓娓道来。她说:在这里讲述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他们,更是为了致敬老一辈学者的道德文章、高风亮节。无论在国家危难的旧时代,还是在国家不断繁荣的新时代,他们都始终不忘“匹夫之责”,爱国家爱学生,兢兢业业奉献毕生精力。
通讯员 糜梦逸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黄艳
(学校供图)
编辑: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