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七旬老人遭渣土车碾压双下肢截肢!南医大二附院多学科生死时速救援

2025-09-26 14:37:05 现代+

近日,一名因渣土车碾压导致双下肢截肢、入院时已濒临死亡的七旬老人,在南医大二附院急诊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等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与精心救治下,成功闯过生死难关,目前已转入后续康复阶段。

七旬老人遭渣土车碾压双下肢截肢!南医大二附院多学科生死时速救援

黄金1小时:多学科协作抢回生命主动权

当天老人被紧急送医时,已因严重创伤引发失血性休克,生命体征微弱,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第一时间启动创伤急救绿色通道,骨科、血管外科、麻醉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迅速响应,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行动即刻展开。

各科室医护人员分工明确、密切配合:麻醉科团队快速为患者建立气道,保障呼吸循环稳定;输血科紧急调配血液,为患者补充血容量;骨科与血管外科团队则争分夺秒,在黄金1小时内精准完成双下肢截肢手术,有效控制出血,并为患者搭建起稳定的循环支持体系。高效的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后续的救治赢得了关键窗口,成功将其从死亡边缘拉回。

术后攻坚:精细化监护破解多重危机

术后,患者被转入急诊EICU接受进一步治疗,然而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患者出现脓毒症预警信号,内环境严重紊乱,同时还伴随创伤后应激反应,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打击让救治难度陡然升级。

面对复杂病情,急诊科程志主任亲自挂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了“靶向液体复苏+阶梯式抗感染”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确保方案精准落地,他术后当晚便驻守病房,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EICU护士团队则 24 小时不间断开展精细化监护,动态追踪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输血、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操作。

当护士们发现床尾尿袋中滴落下清亮的尿液时,都非常激动。这滴看似微不足道的液体,不仅标志着患者肾功能开始恢复,更是其多器官功能逐步好转的重要信号,成为了救治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此外,由于患者截肢创面大、污染严重,感染防控成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医疗团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精准调整抗生素用药;医护人员每日严格为患者进行创面换药、负压引流护理,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感控细节,从手卫生到病房环境消毒,全方位筑牢感染防线。最终,患者成功规避了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感染指标持续稳步下降。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助患者重建求生信念

“身体残缺的打击,有时比身体上的伤痛更致命。”EICU谷茜护士长在回忆救治过程时感慨道。患者苏醒后,当意识到自己双下肢已截肢,情绪瞬间崩溃,甚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为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医护团队专门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护士们通过“叙事护理”的方式,耐心倾听患者内心的恐惧与焦虑,给予其充分的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同时,利用视频、电话等方式,为患者与家属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患者在家人的鼓励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渐渐地,患者的情绪逐渐平稳,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与求生信念。

成功背后:三大关键铸就生命奇迹

据了解,此类严重创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临床死亡率极高。此次南医大二附院能够成功帮助患者连闯 “失血性休克、术后多器官功能危机、心理重建” 三关,离不开三大关键因素:

首先是快速响应的创伤救治体系。从绿色通道启动到多学科团队集结,高效的流程机制为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其次是精细的器官功能支持技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与24小时精细化监护,为患者破解多重病情危机提供了技术保障;最后是人文关怀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在治疗身体创伤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用温情帮助患者重建信心,为救治成功注入了重要精神力量。

当患者顺利转科至烧伤整形科进行后续恢复治疗时,家属紧紧握着医生的手,言语间满是感激:“是你们不放弃的坚守,给了老人第二次生命!”

通讯员 顾颐菲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