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当高中生用AI守护长江!南京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形态

2025-09-25 20:23:54 现代+

在长江边,一群高中生手持iPad记录沿岸地理信息,回到教室后利用大数据工具分析水质和植被数据,探讨“长江大保护”课题——这不再是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国际高中高一的一节地理课。随着《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大数据课堂评价,各类兴趣班、社团、选修课等多形式的科创课程,正悄然重塑中小学教育的形态。

2025年秋季学期起,南京市鼓楼区中小学正式开启起始年级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内容涵盖机器学习、算法原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AIGC、智能机器人等六大模块,各学校每学年将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到2027年实现AI通识教育全学段全覆盖。

南京市玄武区制定了人工智能未来三年行动方案,分阶段推进五大工程,包括优化区域AI教育服务平台,构建区域教育数据大脑;打造“AI+”教学矩阵,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全场景智能化升级;建设10所人工智能创新校,实现全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等。

如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学校打造了“利华AI智慧院”,构建了教学赋能中心、德育智联中心、课程创研中心和管理数智中心。学校迭代升级了AI+课程,包括基础层的AI普及课程、融合层的学科+AI课程和创新层的AI社团课程,并面向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32课时的人工智能必修课程。

当高中生用AI守护长江!南京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形态

当高中生用AI守护长江!南京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形态

在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作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学校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科创课程体系。《仿生机器人》《VR教学》《3D打印》《无人机飞行》……学校通过兴趣班、社团、选修课等形式开设40余门科创课程,覆盖小初高学段学生;配套建设的编程中心、比特实验室、智慧仿生空间等专用场馆,则为项目式学习提供硬件支撑。

当高中生用AI守护长江!南京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形态

当高中生用AI守护长江!南京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形态

同时,AI教育已渗透至学校常规课堂。如在国际高中地理课上,围绕“长江大保护”的话题,学生先通过互动软件接收“学习任务单”,通过小组讨论,形成项目主题、问题记录、研究方案等;随后实地勘测,通过iPad内置的应用程序记录下长江沿岸的地理信息、水质、植被覆盖等;再利用大数据工具,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保护建议。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电脑端观察到学生的实时操作和记录;结束后,系统还生成一份“学情报告”,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情感、意志、方法、效率和学习的自主创新能力等。

金陵中学河西学校科教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楠说:“学习过程评价一直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仅仅通过观察部分学生的听课状态、作业、平时考试成绩等,很难真实全面地再现他们的学习过程,尤其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而大数据可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学习态度、语言表述能力的差异,建立学生阶段性发展档案,明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目前学校还在研发一个更加全面的教师、学生画像平台,未来将形成针对老师、学生的大数据体检报告,”周楠表示,“积极应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结构性变革,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实现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大数据技术让学习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袁永红

(学校供图)

编辑:任红娟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