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站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与“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健康惠民成为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江苏各地卫健部门推出了一大波健康惠民的好政策。看病少跑腿、服务更贴心、就医有温度,这些百姓挂心的“心头事”,在这些惠民实事中得到生动回应。我们推出“医疗惠民 守护健康”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江苏13地市,发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展示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以及就医获得感,书写健康惠民的温暖答卷。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宇)家住无锡市惠山区堰新社区的高老伯从未想过,自己会在66岁这一年不幸地被确诊患上肺癌;不过幸运的是,高老伯是在早期筛查中发现的,治疗还来得及。8月18日上午,在堰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门诊肿瘤科诊室,高老伯在老伴的陪伴下前来复查。去年6月,他在癌筛中被提示肺癌高风险,经绿色通道转至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经CT精查怀疑为鳞癌,后转诊至上级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早期肺原位癌。手术之后,他恢复良好,未进行放化疗。“一开始还不信,确诊后全家人都很慌,现在想想真是捡回一条命。”高老伯的老伴说。
高老伯的治疗得益于今年4月13日“无锡市肿瘤早诊早治工作模式”的正式发布。按照标准化评估,无锡已建成48家初筛机构和49家精查机构,织就了一张“初筛评估—精查确诊—治疗康复—动态随访”的全流程服务网络。
和高老伯一样,家住无锡锡山区羊尖镇72岁的刘老伯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今年4月,他在羊尖镇卫生院参加了全民癌症防控行动癌症风险初筛评估,测评结果显示胃癌高危。5月12日,他前往羊尖镇卫生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免费的消化内镜检查,胃镜及病理检查发现刘老伯为胃贲门中分化腺癌(早期),他立即前往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目前身体、精神恢复良好,“感谢政府的癌症筛查行动,让我及时发现并清除了身体里的‘定时炸弹’;而且,政府还帮我承担了一部分检查费用,我感觉自己还能再活好多年!”
早期癌症筛查帮助刘老伯获得宝贵的治疗时间。近年来,这样的案例在无锡有许多。作为省内唯一与国家癌症中心开展合作的城市,无锡在省内率先开展全民癌症防控行动,连续三年将癌症筛查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与国家癌症中心合作实施省内唯一“国家癌症防控全链条全周期管理试点项目”,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全力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防筛诊治康”一体化防控体系。
筑牢健康防线,除了早筛早诊的“前哨”发力,规范化治疗的“中场”保障同样关键。市民王先生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还好发现得早,治疗及时。”前不久,市民王先生拿到了早筛报告,结果让他心情忐忑:胸部CT发现右上肺有个磨玻璃结节,同时肿瘤标志物筛查异常。他来到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进一步诊治,通过多学科团队综合诊疗,最终确诊早期肺癌。该院胸外科对其进行单孔胸腔镜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术后5天,王先生顺利出院。“通过早诊早治,不给肿瘤发展到中晚期的机会。”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翁鸢说。
记者了解到,全市18周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可参加重点癌症早筛早诊早治服务,包括初筛评估、精查确诊、诊疗康复、动态随访四个部分,每三年一轮,促进全民癌症早诊早治,有效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目前,全市已有116.19万居民参加癌症早期筛查,评估高危人群27.44万人次,通过早筛,得以早诊、早治的市民有3323人。“目前无锡已建成49家精查机构,遴选12家早诊早治定点医院,形成全流程服务网络。”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肿瘤诊疗中心主任茆勇介绍,精筛阳性者及门诊疑似肿瘤患者均纳入市肿瘤早诊早治办公室管理,可免费预约MDT预门诊,经专家会诊获得全程健康指导后,自主选择定点医院治疗,让诊疗更精准高效。
超百万市民参与早筛的背后,是广大基层卫生工作者扎实的付出与工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创新。据无锡市卫生健康委统计,2020年至2024年间,无锡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比例从27.38%提高至34.91%,提升了7.5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正是“防-筛-诊-治-康”体系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无锡用全链条管理守护着市民的健康权益。这场全民参与的癌症防控行动,不仅降低了疾病负担,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