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2025-09-24 21:31:10 现代+

 


 

9月23日,电影《南京照相馆》票房突破30亿元;此前,影片还官宣将延长上映至10月24日。影片再现了88年前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上,一个名叫约翰·马吉的美国传教士用一架16毫米的摄影机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暴行,为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留下了铁证。

约翰·马吉在南京的足迹是怎么样的?近日,现代快报联合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发起的“《南京照相馆》真实背景寻考”读城特别活动,走进约翰·马吉在南京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追溯88年前发生的真实故事。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百年名校里的历史记忆

建筑无声,悄然记录着历史。

中山北路408号,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这所南京市的百年名校曾经是约翰·马吉生活多年的地方。至今,校园里还有马吉楼、子高楼、双楼、道胜楼等百年建筑,这些建筑都曾是基督教道胜堂的组成部分,由约翰·马吉所创建。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当现代快报小记者和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的成员们走进校园,就被校园里的一栋栋大屋顶、青砖建筑吸引了。大家最先参访的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胜楼。这栋楼采用三重歇山顶交合成为一体结构模式筑造而成,已有109岁,现为教师办公楼。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物理老师王曦宇介绍,约翰·马吉生于美国匹兹堡一个律师家庭。1912年~1940年,约翰·马吉在中国生活工作长达28年。“彼时,南京下关的道胜教堂是他的主要场所,并于1917年以基督教会圣公会的名义在下关创办了‘益智小学’(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前身)。”道胜楼曾是约翰·马吉传教布道的地方,取“以道胜世”之意。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道胜楼不远是双楼,也是约翰·马吉当年所建。现在已是学校的图书馆和校史馆,长廊专门打造成学生的“读者书房”,同学们可以在这里阅读、写作业、交流探讨,成为学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约翰·马吉和家人曾经生活居住的马吉楼,这是一栋砖混结构的双层洋楼,灰色的外墙、中式的飞檐和白色西式窗框相结合,中西风格融为一体。如今,第一层变成了纪念馆,陈列着约翰·马吉的生平故事。其中,一张约翰·马吉和家人的大合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王曦宇说,照片中约翰·马吉的大儿子小约翰1922年出生于上海,回国后加入了空军准备参加反法西斯战斗,但1941年在训练中不幸遇难。他留下一首诗《高飞》(High Flight),虽然很短,但在美国空军界流传至今,可以说是飞行员必背诗歌。

用16毫米摄影机记录侵华日军暴行

救助中国人的国际友人、记录日军暴行的摄影机和胶卷、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约翰·马吉纪念馆里,大家重温了约翰·马吉的影像故事。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日军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目睹日军暴行,约翰·马吉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16毫米的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部分南京场景,部分图片选自约翰·马吉纪录片,人们才第一次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随着纪录片的曝光,南京大屠杀也逐渐被国际社会知晓。纪录片有多个长短不同的版本流向不同国家。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胶片长达105分钟,是留存至今的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实的珍贵影视资料,1946年,约翰·马吉还亲自到日本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作证。

2019年12月13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约翰·马吉影像“37分钟”版“一寸盘”被捐赠给了纪念馆,它曾藏纽约地下室,时隔50多年再现身。

2002年,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政府将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学为以他父亲约翰·马吉命名的图书馆揭牌。大卫·马吉从小就在道胜堂和父亲一起生活,他回忆道:“侵华日军在打到南京之前,美国大使馆通知我们一家转移回国,当时教会召开会议讨论要留下一些人,以保护教会和当时的难民,我父亲毅然提出留下来。他的这一决定使我们全家避免了一场劫难。因为那批人在搭乘邮轮回国的途中,在太平洋上遭遇了日军潜艇的鱼雷袭击而沉没了,船上的人都葬身了大海。”

穿越时空的国际友谊

成不竭的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

时光荏苒,约翰·马吉这段跨越时空的国际友谊和和平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活教材”。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88年来,约翰·马吉后人多次到访南京市第十二中学。2017年至2018年,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先后四次来南京,他沿着祖父的足迹寻访二十多地,拍摄数千张照片。其中重要一站就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克里斯说:“我连续两年重走南京安全区。去年走访拉贝故居的时候。我遇见了约翰·拉贝先生的曾外孙。当年约翰·拉贝和我的祖父,还有他们的同事一起合作,保护了很多中国难民。现在多亏了和平,他们的后代能够再次相遇。”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约翰·马吉的故事也是每届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学子们的“必修课”。学校的历史和英语学科老师们围绕约翰·马吉与和平主题,带领学生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中英互译视角下的约翰·马吉研究》,聚焦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创始人约翰·马吉的生平事迹,并选取中英互译这一独特视角,采用文献法、采访法、问卷法和翻译法等方法,探索约翰·马吉与十二中渊源等。该课题位列南京市109项入围课题作品并参加展评活动。该研究性学习课题荣获南京市二等奖。

约翰·马吉纪念馆自2021年建成并开放以来,成为校内外师生、校友回母校、学生家长参观校园的必经“打卡地”。学校校办主任李文良介绍:“马吉楼里的约翰·马吉纪念馆面向在校师生全面开放,大家可以随时进入查资料、参观等。每逢校园开放日,前来咨询的南京市内初中生家长们会在学校招生老师带领下前去参观。近年来,我们每年接待上千名省内外兄弟学校师生前来参观。”南京市第十二中学还成为南京市教育局“行前一课”教育基地,为即将奔赴世界各地读大学的南京学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南京市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际和平教育方面的一次特色创新。

读城·寻访| 88年前,记录人间暴行的“一寸盘”就在这里传递

这次参访,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成员欣然也有很多感慨,她说:“这次参观后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南京今昔对比图,变化真的太大了,对中小学生来说,这里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戴明夷  /文

图片:赵杰/摄

视频:赵杰戴明夷

编辑:李艺蘅

记者:胡玉梅 戴明夷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