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每次理发只收1元钱,南通“壹圆理发室”10年服务4000多人次

2025-09-24 18:49:45 现代+

9月23日上午8点半,位于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虹桥社区的“壹圆理发室”门口,早早地就有一群老年人在这里等开门。这间小小的理发室,对着镜子整齐排列着理发椅,因为定期打扫,室内格外干净整洁。只接待65岁以上老人,每次只收1元钱,为了不对其他理发店造成经营“冲击”,每周只营业一次……这间理发室里,温情和善意流淌在每一个角落。今年,这间理发室已经开办10年,服务过4000多人次,收到的理发钱都会定期捐给慈善组织。

每次理发只收1元钱,南通“壹圆理发室”10年服务4000多人次“壹圆理发室”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 “壹圆理发室”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

曾用老伴“练手”的她

成为理发室的骨干志愿者

79岁的朱顺清,已经是这家理发店的常客。他就住在附近小区,步行过来只要三四分钟。70岁的志愿者蔡学珍熟练地使用推子、剪刀等理发工具,只用了两三分钟就将他的头发剪短,让他整个人都变得清爽起来。“她们手艺好,剪得快,理发店开在我们居民区里,我们下楼就能剪头发,特别方便。”头发几乎全白的朱顺清连连夸赞。

每次理发只收1元钱,南通“壹圆理发室”10年服务4000多人次新添的 “公益计时器” 新添的 “公益计时器”

这间理发室,是2015年由时任虹桥社区惠虹邻里理事长的魏秀芳牵头成立的。成立之初,理发室的“目标客户”就是附近小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定下了只接待65岁以上老年人,且每次只收1元钱的“规矩”。理发店每周只营业一次,就是每周二上午8点半到10点半。多的时候,每次能接待10多个顾客。

79岁的张永馨,如今是志愿者里的骨干成员,十年来几乎每周都会定期来店里提供志愿服务。她是纺织厂的一名退休工人,会接触到理发这个行当,是源自于她的一次“心血来潮”。“我跟老伴都退休在家,他的头发要定期去理发店修剪,我就想着男士的头发剪起来应该不难,就自己买了基础的理发工具拿他‘练习’。”张永馨笑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原本老伴还“嫌”她的手艺差,但她越剪越熟练,半年后这项工作对她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

每次理发只收1元钱,南通“壹圆理发室”10年服务4000多人次张永馨正在为老人理发 张永馨正在为老人理发

当时,魏秀芳牵头成立了这个理发室,恰巧听说张永馨会剪头发,便邀请她加入进来。得知理发室是为了做公益服务,张永馨立刻就答应了。“我们主要就是服务周边的老年人,每次理发收费只有1元钱。为了不对周围的理发店造成经营上的冲击,所以每周营业时间短,对服务对象的年龄也有要求。”张永馨说。

比她年轻的蔡学珍,是主动提出来跟她搭档的。刚来的时候,蔡学珍只会剪简单的“游泳头”,后来跟着张永馨学习,也掌握了不少理发技巧,如今两个人都是店里的主要力量。

现在年轻人基本都用电子移动支付,但很多老年人不太会使用电子设备,平时身上都会用现金。为了方便他们,店里设置了一个透明的塑料箱,理发之后顾客就会投一枚硬币进去。

每次理发只收1元钱,南通“壹圆理发室”10年服务4000多人次透明塑料盒内装着理发钱 透明塑料盒内装着理发钱

“我们服务的对象年龄都比较大,有些人还能自己过来剪头发,有些人是出门都不方便,或者身体有个病痛还需要卧床。”张永馨说,对于不方便上门的顾客,她们还会提供上门服务,每隔30天到40天,她们就会去顾客的家里帮忙理发。

社区给店里全面“换新”

让理发室成为老人们的歇脚地

今年,恰逢理发室成立十周年,虹桥社区围绕街道“红心惠虹”七大提升行动,为“壹圆理发室”做了一次全面升级。在听取志愿者和居民们的意见后,社区给理发室铺设了室内线路,把旧开关、老化电线全换成了新的,还将原来的旧理发推子、吹风机等电器换成了更安全、噪音更小的专业设备,彻底解决了“跳闸”隐患;考虑到老人和志愿者的充电需求,墙面特意新增了5个插座,不管是老人的手机,还是志愿者的理发工具,都能随时充电,再也不用“抢插头”;最让老人惊喜的是理发椅的变化——原来的简易木凳被换成了专业理发椅,不仅能调节高低,还能轻轻倾斜,老人坐下时,腰背能稳稳地靠在软枕上。

除了硬件升级,理发室还多了几分“烟火气”。角落被辟成了“暖心休闲区”:靠墙摆了一个浅木色书架,上面放着老年报、健康养生杂志,还有社区居民捐赠的故事书;书架旁是两张软面靠背椅和一张小方桌,桌上总放着保温壶,里面泡着清热的菊花茶,旁边叠着干净的纸杯,老人剪发前可以坐着看看报,剪完后能喝口热茶歇一歇;要是遇到雨天,桌上还会多放几把便民雨伞,老人没带伞也能安心回家。

每次理发只收1元钱,南通“壹圆理发室”10年服务4000多人次志愿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志愿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最显眼的,是墙面新添的“公益计时器”——它不仅清晰标注着理发室“十年公益服务”的一些数字,旁边还贴满了这些年的温暖照片:有魏秀芳背着工具包,给卧床老人上门理发的背影;有张永馨、蔡学珍手把手教新学徒握剪刀的场景;还有老人剪完头发,对着镜子笑着竖大拇指的瞬间……每一个刻度、每一张照片,都在记录着这间小屋的十年公益路,也在定格着社区里最朴素的温暖。

十年来,理发室已经收到了4000多枚带着温度的硬币,她们将这些硬币捐给崇川区“慈善一日捐”活动,或者用来帮扶社区的弱势群体。而这样的温情也还在延续,40多岁的黄天舒成为了理发室的学徒,年轻的她将把凝聚在小小理发室的善意传承下去。

通讯员 杨千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严君臣 花宇

(通讯员供图)

编辑:陈海静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