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宇)近日,“女高管被老板性侵”事件中,当事人崔丽丽提及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出现严重躯体化症状,无法独自外出、无法开车,需丈夫全程陪护,这让PTSD及其相关躯体反应再度引发公众关注。为此,记者专访了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斌。
刘斌首先明确了核心概念的界定。他指出,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并非简单的心理刺激反应,而是个体在遭受强烈刺激后,急性症状持续超过半年仍未缓解所形成的精神障碍。其典型表现有三大特征:一是警觉性异常增高,接触与创伤相关的场景或话题时会极度紧张,回避谈及相关话题和场景;二是创伤场景反复闪回,脑海中频繁浮现当时画面;三是常伴随噩梦的睡眠障碍。
对于崔丽丽提到的“躯体化”,刘斌解释,躯体化症状是指存在明显身体不适,但医学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表现。这类症状覆盖全身,从头部的头痛、头晕、头昏、头胀、耳鸣,到躯体的胸闷、心慌、心悸、肩颈腰背疼痛,再到腹痛、腹泻、尿频等,均属常见范畴。
为何PTSD会引发焦虑躯体化?刘斌从医学角度给出解释:这本质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相关器官功能出现异常反应。他特别强调,躯体化症状并非PTSD的必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但躯体化是PTSD患者中较常见的躯体反应类型。
在症状区分上,刘斌表示,躯体化症状可分为焦虑躯体化与抑郁躯体化。其中焦虑躯体化多表现为激惹性症状,而抑郁躯体化则以抑制性症状为主,虽具体不适感可能相似(如头晕、全身不适等),但内在病理机制存在差异。
关于治疗,刘斌提到,PTSD的治疗初期以药物为主,后续可配合CBT中的系统脱敏疗法。该疗法通过逐步接触恐惧源,帮助患者缓解对创伤相关场景的恐惧反应,助力其恢复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