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地人对无锡吃面都要加糖的吐槽,到无锡人引以为傲的“甜都”别称,“甜”是刻在无锡人基因里的饮食偏好。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人爱吃甜的背后,其实是千年的历史底蕴和经济积累。
9月21日,“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走进无锡,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考古学者,美食博主张良仁以《无锡甜得有道理》为题,“考古”无锡饮食文化。
本期江苏文脉大讲堂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硕放图书馆·墙门书宅钟书房协办。
追溯6000年“考古”无锡美食基因
点开无锡的“美食地图”,你会发现主食占据了半壁江山。
被誉为“江南一绝”的鲜甜小笼包,皮薄馅多,是无锡甜味的代表作;一碗银丝面,无论是配上色泽酱红、甜中带咸的酱排骨,还是颇具无锡特色的“太湖三白”,都是顶级享受。还有各色馅料的点心,优质糯米里包裹着豆沙、芝麻、枣泥等甜馅料,一口下去就是丰富的口感。
“我爱吃,但并不懂做菜和品评美食的艺术。”讲座上,张良仁坦言作为考古学者+美食博主,他希望为大家提供一种独特的美食解读视角:“考古并非冷门、高端而遥远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考古中找到踪迹。”
现场,张良仁从最常见的主食之一——面条说起,展示了一张4000岁面条的“证件照”。“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面条,就是在青海省喇家遗址中发现的。”他介绍,这碗面条用生面粉做成,装在一个倒置的碗中,也许是主人还没来得及煮食,顷刻之间发生了变故,才让面条得以留存到今天,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
从考古发现来看,无锡的“美食基因”能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张良仁介绍,在距今6000多年的无锡马鞍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先民们生活的各种用具,从事捕鱼业的网坠、做饭用的陶釜、炉箅、陶豆、陶罐、陶盆……
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记录了无锡先民的食谱,更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证明无锡人的“美食基因”,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诞生。
爱吃甜,说明很有钱
如今,现代人都喊着要“戒糖”,张良仁却说,在历史上,糖长期是种奢侈品。“糖在古代是非常非常昂贵的东西,是一种奢侈品。所以无锡吃甜意味着什么?说明无锡古代就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是一个有钱的地方。”
无锡的甜,一方面源于地理优势,这里位于太湖水网地带,气候湿润,盛产水稻、水产和水果,这为甜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阳山水蜜桃、太湖银鱼、无锡大米等特产,都是“甜味王国”的重要成员。
张良仁强调,无锡的甜与运河有着深深的关联。
周代,泰伯奔吴、落户梅里,不仅为无锡这片土地带来先进的文化技术,为江南文脉埋下第一粒种子;还开凿了无锡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继而创造了以耕战为核心的吴文化。
到隋代,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使得无锡成为水运交通的重要城镇,甚至有“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的说法。运河沿岸商铺林立,各地客商也纷纷汇聚于此,“商贾云集,船乘不绝”,带来丰富的各地物产,融合南北的口味,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无锡人的饮食偏好。
直到近代,运河依然在无锡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运河,无锡“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的称号闻名全国,特别是米市,一度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
运河畔诞生的近代民族工商业,更进一步强化了无锡的甜味文化。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创办业勤纱厂;1900年,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面粉厂)……无锡工业发展、经济繁荣,也创造了人们对于糖的消费需求。
张良仁认为,美食是溯源城市历史的最佳载体。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城市的历史年轮逐渐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通过美食,可以发掘一座城市的历史,认识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
“甜”是无锡人的文化认同
甜甜的无锡,“喂养”出灿烂的文化和无数名人:绘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擅画山水和墨竹的元末明初画家倪瓒;走遍大江南北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清代水利专家嵇曾筠和嵇璜、编辑《唐诗三百首》的孙洙……
近现代以来,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的徐寿父子和华蘅芳,水利学家胡雨人、农学家过探先、经济学家孙冶方、著名教育家唐文治、文史学家钱穆、著名学者钱鍾书等也都是无锡人。
如今的无锡,不仅是千年古吴都、百年工商城,还曾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从古老的考古遗址到现代的智能展会,从鲜甜小笼包到物联网科技,无锡完美融合了传统与现代。
时代在变,穿越时空的“甜”却没变,这份传承而来的口味,让无锡坐稳了“甜都”的位置,更是无锡人共同的文化认同。
“我们无锡烧菜都是要放糖的,甜甜的才好吃。”和女儿一起来到现场的本地居民焦云卓透露,女儿特别喜欢参加文化类的讲座,这次听说是南京大学的考古学教授、美食博主张良仁教授主讲,更是早早报了名。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不仅激发了孩子对考古的兴趣,也让焦云卓注意到了口味背后的历史,“老师说糖在古代是种奢侈品,我们无锡爱吃甜,证明经济一直很好,让我们挺有自豪感的。”
张良仁表示,他希望观众能够在食物的香气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共同守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他作为考古学者和美食博主的双重初心。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白雁 胡玉梅 陈敏 裴诗语
图|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炜 部分图片为现代快报资料图
视频|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尤力庭
编辑:张文颖
记者:胡玉梅 裴诗语 张文颖 陈敏 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