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山到海洋,长江源远流长,翻滚不息。在你的印象中长江是何模样?你又与它产生过怎样的故事?9月19日,“何以长江・延陵赋——数字艺术里的江与城”在常州博物馆正式开展,作为“何以长江”数字巡展首站,展览通过数字艺术的创新叙事,为观众铺展一幅“江源启境、江河汇秀、中吴要辅”的长江文化长卷,在独特的“数字漂流”之旅中,感知母亲河的生命脉动,体悟“我与长江”的时代共振。
视觉
用数字的眼睛,遇见诗意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日,长江之水化为舞影,与诸君同鉴,且看江声入梦。”现场,在舞者与大诗人“苏轼”的引导下,嘉宾与观众共同步入展厅,开启这场数字长江的沉浸式之旅。
本次展览由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常州博物馆、江苏有线等承办。
常州作为长江文明与吴文化重要源头,坐拥长江、太湖及大运河地理文脉,素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誉。本次展览设“江源启境”“江河汇秀”“中吴要辅”三大篇章,聚焦八大文化维度,深度链接常州在地文化,以算法生成、数据可视化等数字技术,解构常州“长江基因”。
走进展厅,第一份惊叹是来自脚下。国家级非遗常州乱针绣在光影的变幻中,层层叠叠的穿插游走,纵横明暗,涌动前行,如江水般生生不息。“《锦绣龙城》通过生成艺术叠加数字拟态实体刺绣的方式,算法根据采集的常州城市数据生成乱针绣风格的图像,演绎运河的三次改道,并通过数控绣制在数字网格上,形成古今的对话、江与城的联结。”工作人员讲解道。
长江之浪可以是飞舞的丝线,也可以是浪漫的诗句。“展览中两个兼具‘美’与文学性的作品,特别适合静下来细看,也同样十分出片。”在作品《长江·共潮生》前,人们的视听感官一下被放大了,这是一个全感官的“数据可视化”空间。麦塔维艺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吕妍介绍,观众仿佛一头扎进诗词的元宇宙,跟随苏轼数穿行在长江上、中、下游,看到长江文明的数字记忆。
而作品《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月影为线索,融合《春江花月夜》诗词中的意向,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自然、情感、时间与梦境交织的浪漫叙事。此外,展览还通过空间设计,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渐进式的场景:月洞门为前景、人为中景、作品为后景,为观众带来“一步入画”的观展体验,也是很适合打卡出片的空间。
触觉
指尖滑动,“诞生”可爱长江幻兽
第二篇章中出现的各种“长江幻兽”让观众们萌晕了。空间中,数字生物、多媒体影像与实体艺术装置相结合,将长江生态多样性与诗词“春江花月夜”的场景具象化呈现,体现常州江河汇秀、江湖共济的自然之美。
《Aquatics·Yangtze River》数字交互作品,将长江江豚数字化,通过六个参数的数字互动,观众可以实时定制属于自己的数字江豚。“在这里,可自由调整江豚的体型、颜色、眼睛、鳍肢、体长、纹样6大特征,创造独一无二的数字江豚。”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观众指尖滑动,一条可爱的“江豚宝宝”就诞生了,它畅快地游走在投影打造的“数字长江”中,还能与你互动呢!
江豚曾一度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的“微笑天使”,在十年长江大保护中得以重现生机。工作人员表示,在此数字作品中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江豚”形象,而当创造出自己的虚拟生物时,我们在情感上已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而《源·域》数字雕塑作品,运用3D动画与微缩手法,构建虚拟生态盆景,展现长江上、中、下游代表性濒危物种——白唇鹿、朱鹮与江豚的栖息环境,唤起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现场还设“长江基因”身份体验互动,观众可领卡片、盖印章收集基因碎片、解锁“龙城守护者”“雪境诗人”等专属“长江基因身份”。记者就跟随指示,解锁了属于自己的“长江基因身份”鲟,还有很多观众解锁了龙、鳄、雉等“身份”。“真的很有意思,这类的数字展览不是第一次参观了,但这次的展览给了我很多情感上的互动。”观众刘女士表示,自己就生活在长江边,数字技术给了她很多新奇的体验,但也触动了一些儿时记忆,让她与母亲河有了更深的链接。
听觉
在母亲河的“歌声”中,感知长江文化当代价值
“听,这歌曲真好听啊!”“老伴儿你看这是不是长江大桥?”在第三篇章的展厅里,数控球随着动人的歌曲变化光影,吸引了很多观众拍照交流。“观众听到的这首歌是由上海彩虹合唱团创作的《江畔摇篮曲》,我们应用音乐可视化技术,将数控球矩阵与音乐同频,数控球会随着江畔的音乐变化颜色并升起降落,空间非常温暖、治愈、浪漫。”麦塔维艺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王雨馨介绍。
作品《江畔摇篮曲》所在是本次展览最为核心的篇章,策展团队用定制化的空间与作品,分别从语言、城市、非遗等角度回扣此次展览的主题,展现龙城常州在长江文明版图上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交织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无论远近,方言说出的那一刻便能勾起我们熟悉的乡土记忆。作品《龙城方言》以“苏超”为灵感,巧妙融方言挑战于足球竞技之中。“哈哈我排名第一”“咱们再来一局!”现场观众在互动游戏中体验方言的鲜活魅力,为“常州”赢回笔画!
“河流文化的时代价值,是需要一代代人深切感受、共情从而成为念想。”王雨馨表示,展览从总览长江的诗性脉络,渐入至细微之处的常州非遗技艺,让观众通过电影叙事、声音剧场、音乐可视化的体验,将停留于书面的文字与科普,更加生动、沉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用可听可感的方式,将观众牵引浸入,发掘“我与长江”千丝万缕的关联。
长江之于中华民族拥有无可取代的地位,但在当代艺术或者数字艺术、跨媒体领域却鲜少有基于长江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从纪录片视角的诠释,对于当代年轻人、孩子可能感受角度会有些单一,策展团队希望《何以长江》可以持续数字艺术领域诠释河流文化的探索,以光为墨、数字为韵,深刻挖掘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开展到12月14日。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张敏/文 于茜同/剪辑
编辑:范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