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的“湾河同脉 青春筑梦”港澳台青年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落下帷幕。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内地的青年学子组成联合实践团队,历时两个月,深入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四座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实地走访、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共同探寻运河千年文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运河为媒,搭建文化交流与认同的桥梁
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水利工程,更是联通古今、融合南北的文化纽带。本次活动以运河文化为核心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历史溯源—文化体验—当代发展”研学路线,引导港澳台青年在行走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扬州,团队参观隋炀帝陵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与工程智慧;在镇江,走访西津渡古街与京口闸遗址,感受漕运文化的繁荣与变迁;在常州,体验梳篦非遗技艺,探访青果巷文人故居,体会运河对地域文化的滋养;在苏州,乘船游览平江河、山塘街,聆听评弹,品味江南生活与运河的深度融合。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台湾籍本科生林慧佶感慨:“以前对大运河的印象仅停留在课本,真正走到岸边,看到千年遗迹,才理解它是活的历史,联接着我们的文化与情感。”南师大新传院2022级澳门籍本科生余欣桐在参观运河水利图后表示:“每一处河道变迁都是城市发展的年轮,让我深刻体会到‘因河而兴’的文化力量。”
沉浸式体验+跨地域协作,创新文化育人模式
本次活动突破传统教育形式,强调“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学习”。团队在各地博物馆、非遗工坊、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现场教学,并邀请专家、传承人进行深度讲解。港澳台与内地学生同吃同住、协作拍摄、共同完成非遗实践,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协作中凝聚共识。
在常州梳篦博物馆,学生们亲手为梳篦上色,体验匠人精神;在苏州平江路,共乘摇橹船、共赏评弹,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2022级本科生苏嘉雯表示:“内地同学为我们讲解评弹历史,我们分享粤剧文化,发现彼此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如此相似,这种共鸣让人难忘。”
成果丰硕:从文化体验到主动传播
依托新闻传播学科优势,团队创作了《走·大运》系列视频、学生Vlog、摄影集及文化感悟文章等多类成果。台湾学生林慧佶制作的《扬州运河日记》Vlog,以第一视角生动展现运河沿岸的生活图景与文化细节;多位学生撰写感言,表达对运河文化与民族认同的深刻体会。
这些成果不仅记录了活动的点滴,更成为传播运河文化、促进内地与港澳台地区青年交流的鲜活素材。此外,团队还与多地博物馆、文旅机构建立联系,为后续开展长效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意义深远:为文化认同与青年交流提供示范
本次活动是南京师范大学深化港澳台青年工作的创新实践,也是响应国家“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通过运河这一共同的文化符号,港澳台青年不仅增强了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更在情感上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周伟表示,学院未来将在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指导下,继续打造“湾河同脉”品牌,优化研学课程设计,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吸引更多港澳台青年参与,让大运河文化成为联结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精神纽带,为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青春筑梦,同心同行。这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情感的共鸣。它证明:文化是最好的桥梁,青年是最强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样的实践将继续为推动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注入鲜活能量。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供稿 韩露健 文/摄
编辑:张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