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萧后冠”系列首饰柜台前始终围着年轻人的身影——有人举着手机比对钿钗纹样,有人反复试戴复刻冠饰细节的耳坠,还有人拿着礼冠模型讨论“要不要当生日礼物”。
这并非个例。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手镯,把铸剑的铭文刻进镯身;南京博物院的西汉“金兽”吊坠,用细腻肌理还原文物屈腰环身的憨态;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戒指,提炼古蜀纹样做成日常款……如今,越来越多藏在博物馆文创柜台里的“平替金饰”,正凭借独特设计抢占了年轻人的视野。
从博物馆到日常配饰
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
在苏州博物馆的线上文创商店可以看到,“吴王夫差剑”系列饰品包含戒指、耳坠、项链、发簪、手镯,价格从89元到199元不等。
饰品的外观设计巧妙地融入吴王夫差剑的剑形元素,还原剑身的流畅线条及铭文刻印。铜镀金的材质加以锆石、玉髓、仿绿松石镶嵌,质感不俗。
事实上,优秀的博物馆文创首饰从不局限于对文物的简单复刻,而是致力于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萧后冠系列为例,2013年,隋炀帝墓出土的萧后冠惊艳考古界——这件礼冠由铜鎏金打造,仅“花树”就有13株,每一株都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构成,堪称隋代首饰工艺的巅峰。但这样一件重达数百克的礼冠,显然无法直接变成日常首饰。
设计团队没有完全照搬出土文物,而是提取了冠饰的纹样、造型和工艺特点,将其转化为现代人愿意佩戴的日常饰品。
“我们研究了萧后冠的编制工艺、装饰纹样和材料搭配,然后将其简化和现代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比如这款戒指,我们保留了原凤冠的‘花树’元素,但缩小了尺寸,使其更适合日常搭配。”
这些文创首饰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萧后冠是隋唐时期皇后礼冠的代表,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吴王夫差剑承载着春秋时期吴越文化的历史记忆;西汉金兽则展现了汉代金器制作的精湛工艺。
不止黄金“平替”
年轻人要的是“有故事的首饰”
为什么年轻人会对这些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饰品感兴趣?
“戴上这款吴王夫差剑手镯,感觉像是与历史有了某种连接。”在苏州博物馆购物的90后张小姐表示,“这不仅仅是一件饰品,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
悦己系列饰品 图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5岁的历史爱好者刘先生收集了多款博物馆文创首饰:“我喜欢研究历史,这些设计精美的饰品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相比传统金饰,这些产品更有故事性和独特性。”
这些首饰的走红,藏着年轻人对首饰消费的新需求。比起传统金饰的“保值属性”,他们更在意“故事感”——戴上萧后冠耳饰,能想起展柜里那件文物的花树、凤鸟元素;摸着夫差剑手镯,能聊起春秋时期的铸剑工艺,这种“能讲出文化梗”的特质,成了审美表达的加分项。
“戴普通金手镯,别人只会问‘多少钱买的’;戴这个,朋友会好奇‘这是什么’,我就能讲吴王夫差剑的故事,它上面还刻着吴越古文,现在还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原件。”林晓笑着说,这种“能讲故事的首饰”,比单纯的贵金属更有吸引力。
同时,“性价比”也戳中了年轻人的心。不同于动辄上万元的传统金饰,博物馆文创首饰多在百元到千元区间,既满足了对质感的追求,又不用为品牌溢价买单。“好看、有料、不贵”的组合,让它成了年轻人的优选。
走红的本质
是首饰,更是文化的“轻量级对话”
社交平台上,“博物馆文创搭配”话题已有超过千万浏览量,博物馆文创开箱视频频频登上热门。年轻人乐于分享自己的文创首饰收藏,展示其历史背景和搭配技巧,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消费风尚。
这种“社交属性”,也让博物馆文创首饰形成了“购买-分享-引流”的良性循环,还带动了博物馆对“小众文物”的挖掘。
以前,博物馆文创多围绕知名度高的文物开发,比如兵马俑、故宫太和殿;现在,越来越多“冷门但有特色”的文物被选中——大同市博物馆将北魏蓝元素融入文创手链;上海博物馆以怀素《苦笋帖》为原型设计文创项链;湖北省博物馆的文创首饰,把梁庄王墓的珍宝 “请” 了出来。
云裳发簪 图源:湖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年轻人追捧“平替金饰”,本质上是偏爱“有温度的文化”。从博物馆展柜到日常佩戴,这些首饰火的不只是设计,更是文物里的文化生命力。当历史变成能触摸、能陪伴的物件,年轻人自然愿意为这份“看得见的文脉”买单,用一件小首饰,完成与千年文化的“轻量级对话”。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文
编辑:裴诗语
记者:裴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