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门→解放门→玄武门→神策门
上个月底
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完毕
南京城墙北线全线恢复开放
不少市民游客更是迫不及待地来了一场
难忘的City Walk
上次,《南京城墙,一路向北》一文发布后,很多网友纷纷留言提问:南京湖泊众多,为何龙脖子段城墙独独没有护城河?西安有闻名遐迩的玄武门,南京城墙为何也有一座 “玄武门”?
本期读城,我们就跟着南京城墙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腾,一起解密这些城墙背后的冷知识。
冷知识1
龙脖子段城墙为啥没有护城河
南京多水,长江、外秦淮河、杨吴城濠、月牙湖、玄武湖、金川河……
南京城墙,因地制宜,非方非圆,依山傍水。外秦淮河、月牙湖、玄武湖等都成了城墙的护城河。不过,细心的你可能发现,龙脖子段就没有护城河。
“南京城墙不仅蕴藏了建筑学,还和城市营造学相关。”南京城墙博物馆副研究员王腾说,龙脖子段城墙就在太平门往东富贵山沿线,离玄武湖很近。
约650年前,朱元璋在修筑龙脖子段城墙的时候完全可以从玄武湖引水开凿一条水渠过去,如此一来,这段城墙便能拥有作为“防线”的护城河。然而,是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干,究竟是当时国力尚不够雄厚还是出于节俭的考量呢?
王腾认为,这既不是当时国力问题,也并非是朱元璋要出于节俭的目的,而是出于“风水学”方面的考量。
都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也就是说,紫金山像一条大龙盘踞,龙头看向西方。而龙的脖子就在太平门沿着紫金山蜿蜒这一小段,假设挖了护城河,就会把龙身子和龙头斩断,挖断了龙脉。
由于没有护城河,龙脖子段城墙也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1862年,曾国荃率湘军攻占南京外围战略据点后,抵达雨花台开始长期围困南京城。持续围困约26个月,最终,湘军以龙脖子段城墙为突破点,炸塌了龙脖子段城墙,攻入南京城,至此,太平天国灭亡。“假如有护城河,太平天国还能坚持得更久一些。”王腾说。
冷知识2
最窄最矮城墙为何能650年“不破金身”
相较东、西、南线城墙,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很薄很窄很矮。但它却是南京城墙的“铁布衫”“金刚罩”,是650年来,经历战火最少的。
它凭什么能做到“不破金身”?
王腾说,“如果从解放门登城口登上城墙一路往北走,你会发现,过了解放门,城墙越走越窄。如果在城墙上看城内,你会发现这段城墙的高度大概只有两三层楼那么高;但是如果站在城墙上往玄武湖一侧去看,就会发现大概有五六层楼高。”内外高差悬殊,让城外的敌军想要攻打过来变得困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高差?秘密在玄武湖。
王腾解释,因为南京多水系又多丘陵,所以,南京城墙在修筑的时候碰到丘陵就喜欢把它包在城墙里面,使它成为城内的一个制高点;遇到河流就喜欢把河流放到城市的外面,这样就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这个地方刚好靠着玄武湖,于是就把玄武湖变成了南京城墙最宽最大的护城河。”
别看现在的玄武湖离城墙本体还挺远,但在明朝,湖水和墙体几乎“零距离”。王腾说:“湖水往往每年涨水的时候,水面直接击打在城墙本体上。这就导致了城墙和水之间没有任何空地可以让敌军登陆,也就是说如果敌军想要来进犯,就必须在船只上搭桥才能爬到城墙上来。所以,面对如此艰难的攻城条件,几乎没有人会选择攻击这段城墙。”
冷知识3
玄武门居然不是明城墙原配?
南京民间有句俗语,叫“里十三,外十八”。其中,“里十三”说的是明初京城的13座城门,即:三山聚宝临通济, 正阳朝阳镇太平。 神策金川定钟阜, 仪凤定淮到石城。
好多游客来南京,都觉得玄武门是明城墙的“元老级”城门,是南京的标志性打卡点。但王腾告诉文脉君,真相是:它跟明代城门没有关系,全靠后来一次次维修改造,才变成现在这么好看的样子,慢慢成了大家眼里的“南京符号”。
明代的时候,这儿根本就没门,那时候南京人想从市区去玄武湖,只能绕远路走北边的神策门,或者东边的太平门,特别不方便。
南洋劝业会入口牌坊
直到清朝末期,玄武门才终于“上线”,这还得归功于一个大事件——南洋劝业会,也就是当年的“世界博览会”,场面超大。
当时南洋劝业会的场地,刚好选在玄武门西边那片开阔地。有大臣就琢磨:光在这儿摆商品、展手工业,顶多算露了点家底,想秀国力还不够。要是在这儿开个城门,让来参会的外宾、游客能直接出城看玄武湖的风光,这不更能体现南京的城市魅力吗?
最开始这城门是单拱的,名字也不叫玄武门,叫“丰润门”。建造者是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人骏,河北丰润人。
这个单拱的丰润门,一直用到清朝结束。后来玄武湖慢慢开发成南京人的“城市后花园”,来这儿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民国时期,南京成了首都,城市发展得飞快,汽车也多了起来,大家都要从这门进出玄武湖,单拱城门就显得特别窄。于是在1934年,人们干脆在原仅一孔的丰润门两边各加筑一门,形成对称的三拱造型,一下子就显得壮观多了,通行效率也跟着提上来了。
上世纪80年代玄武门
现在去玄武门还能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三拱中间那道拱的上方,还留着当年单拱城门的痕迹。王腾表示,这是当年改造的时候特意保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历史层”叠在了城墙上。
城门改完,名字也得换。民国政府觉得“丰润门”这名字太有封建味儿,想换个更贴合的。1928年,大家最终敲定按地理位置来——因为紧挨着玄武湖,就正式把“丰润门”改名叫“玄武门”。到了1929年,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还专门为这城门题写了“玄武门”匾额,门上那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就是当年蔡先生的手迹,一直保留到现在。
1984年玄武门城楼修建完成后
1984年,南京市政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玄武门上加造了“城楼”,装了一圈汉白玉栏杆。所以现在去看玄武门,你能在这一个城门上看到好几个时代的痕迹:清代的单拱雏形、1928年的“玄武门”定名与1929年的蔡元培题字、1934年改造的三拱格局……每一处都在讲它的故事。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赵杰 部分图片来源于南京玄武湖景区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编辑:胡玉梅
记者:胡玉梅 裴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