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市民在至暗时刻的觉醒与抗争。历史上,两位爱国青年冒死接力守护了16张照片组成的相册,才有了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这本相册的秘藏遗址,正是“大隐于市”的南京毗卢寺。
本期读城,现代快报联合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发起“《南京照相馆》真实背景寻考”特别活动。在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员、南京抗战历史民间研究者许晶的带领下走进南京毗卢寺。
一座金陵名刹
曾经掩护“京字第一号证据”
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员、南京抗战历史民间研究者许晶介绍,藏相册的原址正是毗卢寺万福楼的老厕所,如今位于与寺院一墙之隔的小区里。在寺院就近位置,有一块嵌入墙体的碑铭,上面刻着“侵华日军屠城罪证照片秘藏遗址”,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题写。
1937年的南京,日军进行数周大规模屠杀。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躲藏在照相馆里的人们把底片缝在衣服里,这才将记录日军暴行罪证的照片护送出城。历史上,这组“铁证”的确是由照相馆里的学徒保存下来的。故事的曲折与惊险程度,一点不亚于电影。
1938年1月,15岁的照相馆学徒罗瑾在为日本军官冲洗胶卷时,冒着生命危险加洗了30多张日军拍摄的屠杀、侮辱和抢劫中国平民的暴行照片,他挑选出16张照片装订成相册。
1940年,罗瑾考进了汪伪政府的警卫旅直属通讯集训队(驻地在今南京毗卢寺)。他把这本相册从家里带到集训队,藏在自己的床板下,后来又转移到厕所的砖墙。当他准备再次转移相册时,却发现它不翼而飞。为免遭杀身之祸,他逃离了南京。后来,相册被一名叫吴连凯(后改名吴旋)的通讯队员发现,冒死藏在了大殿金身弥勒佛像底座下的洞里,直到他毕业时取出,随身携带。
罗瑾、吴旋守护的相册(复制件)
1946年10月,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乙级战犯谷寿夫,被从上海押至南京,接受审判。吴旋得知消息后,当即取出那本珍藏多年的相册,上交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这16张照片得以重见天日。1947年2月6日至8日,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励志社(今钟山宾馆)对谷寿夫进行了为期3天的公审,这本相册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被当庭出示。
银杏金黄的时节
毗卢寺即将迎来最佳打卡季
南京汉府街4号,毗卢寺是金陵名刹之一。寺外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寺内红墙黛瓦,晨钟暮鼓,仿佛遗世而独立。
眼下秋意渐浓,毗卢寺也即将迎来最佳打卡季。每年的深秋时节,满院金黄的银杏叶映衬着朱红色的回廊,高大的佛像坐落在万佛楼前,庄严而肃穆。
毗卢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1884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建,当时,毗卢寺东起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接太平桥、南至汉府街,一度成为南京第一大寺。
如今,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许多著名的景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毗卢寺与六朝博物馆仅相隔几百米,是一个静谧、低调又充满魅力的地方。虽然现存的规模不大,但它拥有丰富的建筑群,包括山门、万佛楼、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钟楼、塔院和斋堂等。
登上万佛楼,可以看到雕刻精美的木构件,还有刻着铭文的城墙砖。它们饱经沧桑,穿越时空而来,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目前毗卢寺有镇寺“三宝”,也就是供奉在藏经楼的《乾隆大藏经》,以及位于万佛楼的大报恩寺磬、清代荷花缸。荷花缸周身彩绘雄狮13只,径口刻有“光绪十五年九月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捐置付毗卢寺永远宝用”。
根据《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记载,晚清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伊斯兰教的中心。1912年,太虚法师在南京毗卢寺(今汉府街4号)筹建中国佛教协进会,次年并入中华佛教总会。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太虚法师在毗卢寺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最后改名中国佛学会,这是一个指导和影响全国佛教革新运动的最高组织。除了在宗教领域,毗卢寺还曾在南京的教育领域留下印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江宁府城毗卢寺设师范学堂,为南京有师范教育之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文 赵杰王玉秋晨徐梦云/摄
编辑:丁梦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