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战区受降实录》 彭秀良、吴乾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25年6月
□刘金祥
在一般性历史叙事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区,日本受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个单纯的胜利符号——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内,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对于遭受长达14年蹂躏与磨难的中国人民来说,日本投降签字不仅仅是一个简要仪式,更是中华民族雪洗前耻、焕发新生的伟大见证。
《见证》一书通过大量第一手文字资料、照片档案和亲历者回忆,深度揭示了这一历史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意蕴。该书从多个层面和角度详细记述了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台湾地区的回归历程等事件,分五个章节对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和16个受降点的仪式分别进行介绍,特别是选取4个特别受降区予以重点描摹,由此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书中记录中方刻意设计的座位高低、会场布置乃至受降书递交时的细微动作,都在无声地重构中日之间的权力关系,将战败与胜利的政治现实转化为一种可见的仪式秩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见证》一书通过众多亲历者的口述与回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庞大的见证者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不仅有何应钦、冈村宁次等活跃于历史舞台中心的人物,还有负责会场布置的普通工兵、站岗执勤的年轻士兵、中外媒体的记者,甚至包括被历史遗忘的翻译人员,这些多元视角的聚焦与汇集,打破了单一化的历史叙事,使受降仪式不再是扁平化的胜利宣言,而成为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历史现场。
《见证》一书对中国战区而非地理“中国”的界定与强调,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对中国战区这一军事概念的界定与强调,旨在提醒人们,中国抗战是在划分若干特定战区情况下所进行的军事斗争,深受国际政治格局和军事现实的影响与制约。书中详细记录了各战区的受降过程与区别差异,深刻揭示了抗战胜利之际中国内部的政治军事的不平衡性。通过对受降地域、军队调动及接收过程的细致梳理,该书为人们理解抗战胜利如何直接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地缘提供了宝贵资料。
《见证》一书还展现了受降仪式作为媒体事件的一面。书中收录了许多新闻报道、现场照片及舆论反应,这昭示了受降这一历史事件如何被当时的中外媒体所建构和传播。媒体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意义的生产者。通过分析不同媒体对受降仪式的宣传报道、照片遴选及评论倾向,引导读者理解受降仪式这一历史时刻如何被同时代人所认知和接受,以及这种认知和接受又如何深刻影响了战后中国的集体记忆。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客观记录了围绕受降地点确定、参与者身份、仪式流程等问题所进行的各种争论,甚至包括中日双方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微妙博弈。
中国抗战的巨大牺牲和杰出贡献曾一度被国际二战叙事边缘化,而本书通过对受降仪式的聚焦和铺陈,将中国重新置于二战叙事的核心位置。这绝非一种简单的民族主义叙事,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密勾陈,还原中国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这种还原对于构建更加平衡更加多元的全球二战记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见证》一书告诉我们,历史记忆从来不是被动地记录和叙事,而是主动地解读与建构。每一次对抗战历史的回顾,都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映照着我们对当下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许。书中那些沉默的场景照片、文字实录和亲历者叙述,仿佛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坐标点,标记着在那个特殊时刻人们的欣慰、喜悦、悲怆与愤懑。
该书在结束语中写道:“永远铭记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当我们打开《见证》一书,重新走进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看到过去的光荣与胜利,更看到了现实的复杂与诡异。这种看见,或许正是历史研究最为珍贵的礼物——它绝不是简单地为过去提供某种定论,而是为人们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见证》一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关键时刻的真实记录,更是一部告诫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的警示篇章。
编辑:吴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