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戴从容:为中文世界“通关”文学天堑

2025-09-08 14:49:55 现代+

这阵子网上盛传一个热梗,名曰“人族天阶功法”。前因是有网友扒出了钱学森生前力学研究的原始手稿,除了封面、配图、前言,其他部分宛如“天书”,正文里的每个字符似乎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如临“天堑”。

有意思的是,若把钱学森手稿奉为理工科的“天阶功法”,那么诞于詹姆斯·乔伊斯之手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堪称文学界的“天阶功法”。自1939年问世起,它便以其无比丰富的语义、复杂迷离的结构让后世读者感到敬畏,亦为之着迷。

这部被誉为“文学珠峰”的奇书,由詹姆斯·乔伊斯研究专家、翻译家戴从容耗费十八年之功翻译、加注,经译林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合力,以全球首个中文全译注释本的形式问世。十八载磨剑,中文为鞘、注释为镡,探骊珠于碧海,拒鲛泪以归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戴从容:为中文世界“通关”文学天堑

对译者来说,这是一场“渡劫”

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詹姆斯·乔伊斯这个名字绝不陌生。无论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还是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这些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如雷贯耳。尤其是将他历年的创作串珠成链,便能清晰勾勒出一道风格愈发奇崛、“邪”气十足的上升弧线:

《都柏林人》尚裹着写实的外衣,冷冽主题藏了暗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干脆挣脱线性叙事,把成长史写成“内心独白的碎片集”;《尤利西斯》将这份颠覆推至高潮,进一步冲撞与重构文学边界……

直到集大成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一部詹姆斯·乔伊斯自称写完就可以“等死”的作品。彼时的他,已然熬干了心血,双目近乎全盲,害怕打雷、迷信文字,在巴黎昏暗的阁楼里,披肝沥胆了十七年时间。“詹姆斯·乔伊斯很相信他的书具有预言的能力。”戴从容说道。这种预言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对历史循环的洞察,更体现在形式上——他仿佛预见了未来的碎片化阅读和超文本链接,并用一部纸质书提前百年将其实现。

作为中国读者,这个劲头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是汉语中玩“文字游戏”的高手,拆字、谐音、谶语,暗藏玄机。而《芬尼根的守灵夜》是英语“文字游戏”的高手,掰碎语法、自造新词,让文本变成“需要破译的密码本”。不同的是,《红楼梦》的“谶”最终服务于一曲家族与时代的挽歌,而《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谜”本身即是目的,它是语言的狂欢,是意识流动本身,是对单一意义和线性逻辑的彻底反叛。

“他已经把所有的文学、所有的语言、所有的历史、所有的人类的主题,都囊括到作品中间了。这部书就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人生历史文化的万花筒,看似简单,却可以组合出各种不同的内容。”戴从容说,《芬尼根的守灵夜》是詹姆斯·乔伊斯对自己过去创作的一次超越,是对当时文学的一次超越,也是一次从美学到观念的重大的超越。

这也意味着,对于译者来说,这将是一场“渡劫”。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场在混沌中创造秩序、在梦境中寻找逻辑、在词语的迷宫里绘制地图的智力苦修。 坊间流传,该小说被译成日文版时,先后有三个翻译家接手,一个死了,一个疯了,一个找不着了。即使不聊这些玄之又玄的“都市传说”,这部书的意大利语版翻译耗费10年,德语版花费19年,法语版长达44年,波兰语版花了50多年……每一个译本背后,都是一位译者漫长的生命投入。

“这项工作对身体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投入,结果到最后,我从物理上体验到了呕心沥血,坐下来的时候就有一股血涌到嗓子边上,眼压变坏了,眼睛就好像要鼓出来一样。”戴从容说。她坦言,自己甚至一度迷信起来,想过是否要故意留一句话不译,让这项工作“永不完成”,以避开那传说中的“诅咒”。“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出于对作品的忠诚,也出于一种学者必须完成任务的信念感。这就像一场必须走到终点的苦行,你知道它会吞噬你,但你依然要走下去。”

戴从容:为中文世界“通关”文学天堑

翻译家戴从容 出版社供图

解注“洋天书”,也得要训诂和义理

所幸,这部“天书”的全球首个中文全译注释本,终究与中文读者见面了。“我的翻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没有他们的研究,我的翻译是出不来的。”戴从容这样概括自己十八年的翻译征程。

她口中的“巨人”,正是跨越数十年、遍布全球的学术共同体。成书以来,一代又一代学者与书迷接力搭建起一座壮丽的“学术金字塔”,从多版本注释到多语系词典,再到专门的 “人名词典”“地理词典”,庞大的工具书体系逐步成型,“乔学”也随之在全球遍地开花。

“我的解读必须要参考他们的传统,而不是自己随意去解释,参考他们已经解读出了什么,然后审慎地融入己见。”事实上,对于《芬尼根的守灵夜》这种“此中有真意”的作品,抛开文化背景,还有研究传统去看,必定是不解其味的。

就像当初《论语》漂洋过海去到欧洲,却让黑格尔大失所望。他评价这本书缺乏思辨,更似一套“道德格言”。事实上,他会得出这个结论,本质上还是囿于文化隔阂与语境缺失,脱离了《论语》生长的文化土壤与千年注经、解经的研究传统。

《芬尼根的守灵夜》面临着相同的“难题”:若有人抛开爱尔兰的凯尔特神话、都柏林的市井记忆,无视近百年来全球“乔学家”编纂的语言词典、梳理的象征体系,只抱着“读一本小说”的惯性去翻阅,难免被书中碎片化的自创词、循环缠绕的叙事搅得眼花缭乱,只看到“语言游戏”的表象。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作者生命中最大的野心,也是最大的成就。”戴从容解释,詹姆斯·乔伊斯一开始是打算写爱尔兰史的,但到他最终动笔时,他写出了世界史、人类史,企图将所有民族所有文化都囊括其中,读不懂那些文字背后人类历史的循环、民族记忆的沉淀,就无法领会他的雄心勃发。

此译本的珍贵之处,正在于没有割裂这部作品与全球研究传统的关联。戴从容将西方学界百年研究成果系统引入中文世界,累计添加41856条注释,成书的注释体量远超原文,堪称一部浓缩的“乔学百科全书”,也成为了学术价值难以超越的中文译注本。“詹姆斯·乔伊斯始终用自己的自造词提醒着读者:语言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我也保留了语言的多重含义,以期保持语言的开放性,让读者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过程成为一场游戏,并期待着读者做出自己的选择。”

她进一步阐释了翻译中的具体困境:“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字游戏往往一词多义,比如一个句子可能同时有性和战争两种含义。我不得不根据上下文做出选择,但有时这种选择极其艰难。所以我尽可能在注释中提供其他可能的解释,希望读者也可以做自己的选择——这本书的翻译本身是开放的,它应该是一场好玩的游戏,一次脑洞大开的尝试。”

有时,为了忠实于乔伊斯打破语言常规的意图,她甚至刻意保留某些“语法错误”:“比如原文中用‘结结巴巴的手’这样的搭配,虽然汉语中不常见,但这是乔伊斯表现人物特质的重要方式。翻译这类文本,不仅要转换语言,更要转换思维,打破固有的表达模式,追求想象力的开放。”

半曲民谣返璞归真

有读者未必知道,《芬尼根的守灵夜》之名,来源于一首爱尔兰民谣。民谣根植乡土,与文学一奶同胞,向来明心见性,举个例子,中国传统民谣是《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道尽先民对伦理秩序、人与自然关系、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审美。

这首为詹姆斯·乔伊斯提供灵感的爱尔兰民谣亦然。网上流传着许多版本,但基本都循着游吟诗人的影子,而且基调出乎意料地欢乐、不羁,甚至荒诞。它讲述了一个名叫芬尼根的工人,醉酒后从梯子上跌落,众人以为他死了便为他守灵。谁知在守灵夜,闻到威士忌酒香的他竟突然“复活”的故事。

这首名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民谣,其核心情节,死亡与复活、坠落与上升,构成了一个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循环隐喻。这首民谣没有悲剧性的哀悼,反而充满了生命的闹剧感和酒神精神,死亡并非终结,而是一场酣醉后的沉睡,一次充满戏谑的轮回。笑声解构了庄严。詹姆斯·乔伊斯将这部文学巨著锚定在这首充满市井生命力的歌谣上,本身就颇具一种“返璞归真”的深意。他似乎在提醒读者,无论文本的构造多么精妙复杂,其精神内核始终源于最质朴、最欢腾、最接地气的民间智慧,那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全书缘起一场“守灵”或者“睡眠”,在梦境中包罗万象,最终在黎明时分迎来苏醒与轮回,这正暗合了民谣的故事框架。而这不只是感觉,更是全书的骨架。如戴从容所阐明,意大利思想家维科提出的文明从“神的时代”过渡至“英雄时代”,最终进入“人的时代”,这一历史循环模式,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主要结构模式。

另一方面,作者仿佛在告诉读者,无论其后的文学实验如何先锋、结构如何复杂、语言如何精妙,其内核始终是民族的、泥土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那看似高不可攀的“文学珠峰”,其山基依然是爱尔兰的土地,回荡着都柏林酒馆里的喧闹与欢笑。

在戴从容看来,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部“自由之书”。“乔伊斯为什么要花17年写这样一部作品?他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让批评家忙300年。他有一种美学追求,他要追求一种打破现有界限的、审美上的自由。他通过语言实验,试图展现一个不断演化、变化的宇宙,打破我们固有的、封闭的世界观。”

戴从容进一步阐释道:“这种自由,是一种否定的自由,一种拒绝被任何单一意义、任何固定解释所束缚的自由。他邀请读者参与的,正是一场意义的狂欢,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进入这个文本,挖掘出属于自己的宝藏。这正是《芬尼根的守灵夜》历经近一个世纪,依然充满生命力的原因。”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个预言家。”戴从容认为,身处节奏迅捷、心态浮躁且认知平面的当下,人们尤其需要读一些 “硬骨头” 式的书,而这本中文全译注释本的问世,不仅是攻克了一座“文学珠峰”,更是为中文世界的读者点亮了一盏通往现代主义文学秘境的灯。它值得我们直面,敬畏,并仰望。 戴从容:为中文世界“通关”文学天堑 本期人物

戴从容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长聘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曾任《詹姆斯·乔伊斯季刊》编委,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出版《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乔伊斯、萨伊德和流散知识分子》等专著 6 部;翻译约翰·班维尔的《蓝色吉他》、弗兰克·富里迪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等译著 6 部,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编辑:王子扬

记者:王子扬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