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南京老字号“六华春”多次出现。这也引起了很多老南京人对老字号的回忆。
老字号是承载着南京故事的地方。本期,文脉君将带着大家“读城”,去读一读这些美食老字号。
序
南京的饮食文化与南京的历史一样厚重,以海纳百川的方式荟萃着大江南北的美食精华。
南京人有多爱吃?数数那些知名的饭店就知道。
民国时期,在新街口地区有明湖春、大三元、瘦西湖、岭南饭店、新都餐厅、福昌饭店、德国饭店、美美餐厅等知名饭店。
夫子庙地区也是南京菜馆、小吃的荟萃之地,大馆子有:老万全、大集成、老正兴、六华春等,小吃店和茶社之类的有:奎光阁、奇芳阁、六朝居、永和园、蒋有记、义顺、雪园、六凤居、五凤居、德顺居、龙门居、月来阁、小巴黎等等。
一口气报了这么多饭店的名字,一幅南京美食地图已经铺展开来。今天,我们挑宇宙中心新街口的老字号们来说道说道。看看没有美食App的年代,在南京请客都去哪儿?
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记载南京众多菜馆
大三元
先说说大三元。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南京旅游指南》中,记录着大三元的门牌号是中山路40号,口味是广东菜,著名菜品有蚝油牛肉、西点、叉烧等。
光看这个门牌号,可能还难以定位,说它在过去胜利电影院的南侧就更清楚了。自民国时起,大三元就是南京名声最响的粤菜馆子。
在南京市民的集体回忆中,大三元装潢华丽,有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至于菜价,也记得清清楚楚。
“想当年,大三元的红烧鲍翅,只卖两块五,陈皮鸭掌更便宜,只要八角。”
“七十年代,我曾和一位朋友在大三元吃过一顿饭,记得是一条鲑鱼和一个素菜,花了不到三元。”
“我记得大概是1979年的时候,有一次和女朋友(后来的太太)去大华看电影,回家的路上看到大三元门口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清蒸鲥鱼,8元一份。”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让“大三元”名声大噪的不是它的菜肴,而是外卖点心。店门口的玻璃柜台,每天下午总是人头攒动,多数人都是冲着它家的“萨其马”来的。在当时,是堪称新奇的点心。据说也是女婿见丈母娘的硬通货。
南京市主要酒菜馆一览表
老广东
相比大三元,另一家粤菜馆“老广东”的命名更直接。一听就是广东菜。
老广东早年在胜利电影院隔壁,后来与大三元隔街相望,在延安剧场、摊贩市场的路口。老广东的著名菜点有:馄饨、假烧鹅、脆皮鱼、香肠。
很多老南京印象最深的是它家的蚝油牛肉,那时候“蚝”这个字还挺生僻。
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那时候“吃饱”的需求比“吃好”更大,这些饭店并不致力于保持地方特色,而是变得很融合。
老广东的一楼卖过馄饨,而且并非广式的云吞,而是江南一带的大馄饨,一时间食客如云。老广东还卖过咖喱牛肉盖浇饭,颇具“海派”风情。
六华春
不输响当当的粤菜馆,地道的南京菜馆六华春,也是南京市民心中的白月光。
店名取自六朝胜地春华之意,号称京苏名菜无所不备。六华春始于清末,在民国红极一时。饭店的地址几经变迁,早年位于夫子庙东牌楼,1936年迁至贡院东街(一说贡院西街),上世纪50年代迁到新街口,位于中山路45号。
《南京一览》记载六华春曾位于贡院东街(张智峰提供)
说起六华春的特色菜肴,老南京们如数家珍,溜绣球鱼、芙蓉鹅片、白汁鱼盒、脆鳝鱼……上世纪50年代,一代厨王胡长龄带领店里的厨师,制订菜谱,反复试制,仅用半年时间就恢复了原六华春的数十种名菜。
有市民回忆,1970年结婚时在六华春办酒,一桌酒席11元。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六华春饭店迁至南京火车站旁,前面提及的老广东便搬到了六华春的原址。
六华春酒菜单 南京市档案馆馆藏
三六九、同庆楼、曲园酒家
在中山路和汉中路的交界口,现在金陵饭店的位置,还有另一家著名的饭店“三六九”,当时的门牌号是汉中路2号,是家江浙风味的馆子。
三六九的商号登记申请表 南京市档案馆藏
而主营北方菜肴的同庆楼,在新街口占有“二席”:一个叫公记同庆楼,位于中山路1号;一个叫合记同庆楼,位于中山南路10号。著名菜点有酱肉、酱爆鸡丁、炸丸子、炸八块这些。
从新街口再往大行宫那里走,碑亭巷有一家“曲园酒家”。这是个湘菜馆子,它家的名菜有东安鸡、豆瓣鱼等。
作家余斌记得他上中学时常去那里排队买包子。“曲园”的包子虽然不像鸡鸣酒家楼下、中央商城门口的包子那么“顶流”,但也算“一流”。
还有……
也有一些位于新街口的老字号如今已经鲜少有人提及,比如一家叫“梁园”的饭店,位于中山东路15号,烤鸭是店里特色。位于中山路85号的“美味西餐”,是家西餐厅。还有,新街口交通银行那一侧有家叫“山西”的饭店;中山东路上,距离老新华书店不远有个“北京羊肉馆”……
想到作家叶兆言曾经这样写南京的吃:南京的吃,在历史上之所以能辉煌,究其根本,是因为有人能认真地做,有人能认真地吃。天底下怕就怕认真二字。过去人们大老远地跑到一个菜馆,目的非常纯粹,是想吃和爱吃。今日之人,很难再为吃下过多的功夫。和过去比较,大家生活富裕了,吃似乎不再成为问题。不成问题,却又成了新的问题。
老字号藏在老南京人的心里。时隔很多年谈论起来,尘封已久的回忆被撬动。
这些老字号承载的不仅是难以忘怀的美味,更是每一个人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生活印迹。这份美食记忆,与他们的亲朋有关,与他们的青春有关。
就像一位网友的回忆:“小时候我外婆住在离新街口不远的豆菜巷。记得有一次外婆带我去买菜,路过大三元,到大三元二楼上每人吃了一碗四喜汤圆。肉、菜、豆沙和芝麻,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味道……”
老字号,永不消失的南京味道。
感谢叶兆言、余斌、倪康先生以及网友新能源、北方老哥、张南宁等诸多南京人对老字号的滚烫回忆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视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顾闻(部分视频素材来源于苏蕊)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
长按即可关注
编辑: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