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石江山:用英语绝句写江苏故事

2025-08-25 12:07:56 现代+

南京、扬州、苏州,三座江南水乡之地的古城,是美国汉学家石江山(Jonathan Stalling)的“诗意之城”。2025年盛夏,作为江苏文学驻留计划首期驻留嘉宾的石江山,欣然来江苏采风。采风的目的之一是为将要出版的新书《英语绝句十讲》积累素材。

在这本驻留成果著作当中,读者将看到,一位醉心于中国古诗的美国学者,如何从诗歌花海的岔路出发,辟出一片跨文化的独特诗歌景观。在石江山看来,他做的事情,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变革了既有的英语语言规则,而通过这本书,江苏乃至中国的绝句文化,将成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桥梁。

石江山:用英语绝句写江苏故事石江山在南京明城墙 石江山在南京明城墙

当中国绝句遇上现代英语诗歌

1500年前,生活在建康城(今南京)的诗人徐陵,在其编选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里,收录了前人创作的五言四句诗,并以“绝句”为之命名。他一定没有想到,这种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会在后来被不断地传承发扬,甚至漂洋过海,在日本、韩国、越南、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地,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粉丝,形成遍布世界的亮丽绝句文化景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埃兹拉·庞德为代表的一批英美诗人“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庞德将中国古典诗歌、尤其中国绝句的碎片化叙事、意象叠加、时空跳跃等手法引入英语诗歌创作,打破传统,引领革新,对欧美各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汉语和英语,作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其中的隔阂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庞德,还是其后来者,在译写汉诗时,对如何处理其中特有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等形式因素,始终没有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100年后,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令数代跨文化译者困惑的难题,以一种非常现代的方式被解开了。

从2013年起,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开启了一项名为纽曼英语绝句大赛的文学赛事。大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成人组,要求参赛者用英语写作,同时遵循汉语绝句的平仄、押韵等要求,并打出简单朴实却极其吸睛的推广词——20个字500美元(500 Dollars for 20 Words)。一首五言绝句,正好是20个字,高达25美元每字的比赛相当吸引人。

自创办以来,纽曼英语绝句大赛已连续举办数届,人气不断高涨,吸引了全美各地的参赛者,也吸引了英国、俄罗斯、越南、日本、韩国等国作者的加入,已成为七国顶尖中小学及大学的常规赛事。几千首英语绝句在这个不断增长的全球性活动中诞生并被分享,仅以2021年的参赛诗歌作品为例,就有来自美国的500多首和来自英国的300多首。

纽曼英语绝句大赛的颁奖仪式与纽曼华语文学奖同时举行。纽曼华语文学奖是美国第一个专为华语文学所设立的奖项,2009年,莫言成为该奖项的首位获奖者,之后的获奖者有韩少功、杨牧、朱天文、王安忆、西西和阎连科等著名华语作家。对于获奖者和陪同他们前来领奖的家人、朋友而言,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哪种文化,与包括莫言在内的中国顶尖作家同台领奖,都是一次终身难忘的中国文化体验,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更加积极地投身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推广。

石江山,是纽曼华语文学奖的发起人,也是纽曼英语绝句大赛的创始人。大赛源起的灵感,则来自他对汉语绝句的“另类翻译”。

沿着诗歌花海的分径行走

石江山:用英语绝句写江苏故事石江山在扬州个园收集的植物叶片 石江山在扬州个园收集的植物叶片

石江山从少年时开始学习中文,后来又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做过一年交换生,他笃定地选择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研究,以此作为一生的志业。从文化和文学的大方向研究聚焦到绝句研究,则始自1996年。

当时,石江山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中国诗人应琼·乔丹(June Jordan)教授受邀担任学校诗歌讲座的讲课嘉宾,他则受教授委托担任翻译。在讲座中,中国诗人提到了一首绝句,石江山将其翻译成英语之后,琼·乔丹提出疑问:“我的汉学家朋友告诉我,中国古诗在过去是被唱出来的,但是我读翻译成英文的中国古诗时,从来都没有感受到那些可以被唱出来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一种方法,把中国古诗中可以被唱出来的东西翻译出来?”

石江山接下了这份极具挑战性的作业。经过一个寒假的反复思考和尝试,他决定使用与中文绝句字数相同的单音节英语单词,分成同样长度的四句,并在句尾形成押韵,同时还根据原文中每个汉字的四声音调,为译文中的英语元音标上相应的音调。这一番精心的钻研与实践,终于让琼·乔丹感受到了“可以被唱出来的”中国古诗。

石江山以音韵和格律为中心的另类翻译方法,颠覆了以诗词意义传达为中心的惯常翻译思路,他对中国绝句的另类翻译虽然不完美,但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把最难传达的中国诗词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出来。沿着这条诗歌花海的分径,石江山一路探寻。从汉语绝句英译到英语绝句创作实践,再到建立英语绝句工作坊,有计划地推广英语绝句,石江山用近三十年时间,辟出了一片跨文化的英语绝句景观。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许诗焱教授是石江山英语绝句教学推广的见证人,她说:“十多年前,我在美国访学,听他说起这个,很不以为然。但跟着上了几节课以后,我发现旁边坐的美国学生,竟然像模像样地写出了完整的英语绝句,或者七言或者五言。这可以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许诗焱印象尤深的是,石江山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加入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从绝句中的平仄规律引入中国文化中所注重的阴阳平衡,从绝句中的情景交融谈及中国人如何看待身边的世界,从绝句中词义的对仗关系解析中式思维的灵活与变通……通过这种另类的传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中国绝句的外在形式,也感受到了蕴含在绝句中的中国文化。

回到江苏,带上英语绝句向世界出发

循着绝句的指引,2025年盛夏,石江山来到江苏。第一站南京,正是1500年前南朝诗人徐陵以“绝句”为五言四句诗命名的地方。

南京乌衣巷、明城墙,扬州个园、瘦西湖,苏州柴园、网师园、枫桥、寒山寺、沧浪亭……一路走来,在石江山眼里,这些已经沉淀为中国文学意象的地标,处处诗意盎然,也都是他为新书《英语绝句十讲》积累素材的绝佳胜地。

自然,是石江山研究和创作中的关键词,是真实存在的自然,也是观念上的天人合一。今日江苏提供了自然的种子,当他的绝句创作与江苏的文学地标相遇,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

行路劳顿、旅途颠簸,诗歌的灵感在脑海里转瞬即逝。但是借助自然的赐予,石江山却能锁住那些突如其来的灵感。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每在一处停留,都会留意入眼的植物叶片、种子和果实,他会捡起落在地上的植物,或者在征得同意后进行采摘,然后夹进本子。植物独特的气味,以及它们携带的风、雨、阳光、月光、空气等信息,会在某一刻,把石江山唤回他曾经到过的地方,这个唤回的过程,也是一首英语绝句被不断推敲的过程,终会成型定稿。

石江山像唐代诗人贾岛那样推敲不止,餐桌上、车程中、长椅小憩时,他凝神思索,或者干脆拿出纸笔写写画画。走过扬州二十四桥,他吟诵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然后又逐字逐句吟出在胸中反复推敲的英文版:

Green hills loom large lake stretch wide,

Fall ends yet Yangze’s grass not died.

On Nian Si Bridge moon lit night,

Where the jade one for my guide.

在扬州大学的校园里,他和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分享绝句创作技巧,短短一个小时后,学院的霍红老师就按照石江山教授的方法创作出了一首名为Spring comes的英语五言绝句:

Snow Finch flies in snow,

New buds sprout in glow.

As spring winds slip past,

Fresh lives on Earth show.

译成汉语则是:

寒雀雪飘飞,

新芽辉荡微。

春风悄然过,

萌新土上回。

走过苏州铁铃关,穿过枫桥,进到寒山寺,在刻有唐人张继《枫桥夜泊》的石碑前,他努力辨认石碑上有些模糊的字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的英文版本,他已经在心里推敲了无数遍,目前最满意的定稿已经成型:

Moon light crows caw frost coats sky,

Sweet-gums boat lights wake I lie.

Out side Su zhou, Han shan si,

From boat bells ring sound close by.

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叩打石江山的耳膜,他想起了加里·斯奈德。这位已经95岁的美国诗人,是石江山的领路人,也是同道中人,早在1950年代,他就将唐代诗僧寒山的作品译写到了英语世界。而受寒山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斯奈德本人一生都执着于身体力行地实现“返回自然”的主张。

“你们看,就像斯奈德所说,这钟声现在已经跨越太平洋,从亚洲飘进了美国诗歌。”在寒山寺的钟声里,石江山即兴引用了一句斯奈德的话,恰似对此次江苏之行的注脚。诗歌,尤其简短精要的绝句,在石江山看来,它们本就是天籁之音,在人们找到它、念出它的那一刻,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无限可能的沟通就已经实现了。

石江山:用英语绝句写江苏故事石江山在苏州 石江山在苏州

■人物简介

石江山

汉学家、诗人,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国际研究学院院长。

■延伸阅读

《英语绝句十讲》讲什么

《英语绝句十讲》(暂定名),与石江山江苏驻留采风的成果紧密相关,也称得上是一本英语绝句写作教材。在这本书里,石江山将从自己在奥扎克山区的童年讲起,正是那一段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时光,冥冥之中指引他后来走上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道路。

全书的核心,在于引导读者理解将绝句的五重规范(押韵、语法、声调、语义对仗、情景交融)移植到英语体系的探索历程,并巧妙融合个人叙事、文学史、诗学理论与实操训练。

书中特别设置“思道林斋”板块,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如何效法唐代诗人李贺骑驴觅诗、向自然采撷字句,再将它们反复推敲组合成诗句单元、诗行乃至完整诗篇。这个设计意在邀请学习者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所,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或王维的“竹里馆”,让他们也能退居各自的“思道林斋”进行沉思与创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和了解,读者可以用英语写出与王维、李白神韵相通的诗作,又能对接当代感受,帮助人们重新连接自然和人类感觉、情绪的内在之境。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文 马羽 白雁/摄 后期 郑芮(感谢许诗焱教授对本文的支持)


石江山:用英语绝句写江苏故事

编辑:白雁

记者:白雁 郑芮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