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2025-08-11 22:11:00 现代+

“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 

电影《南京照相馆》里,阿昌对侵略者吼出的这句话令人动容。尤其是对于南京观众来说,这些熟悉的地名,就是他们的生活。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而当这些老地名被硝烟浸透,骤然从银幕上凸现出来,像一把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捅开了尘封记忆的锁,释放出被战火撕裂的市井烟火,以及深埋其下的、一个民族最沉痛的创伤。

街巷沉默地矗立在光影里,将1937年那个血色寒冬的冰冷与残酷,无声地烙印在每一个观众的眼底和心头。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光影里的地名密码

当刘昊然推着板车穿过铁作坊焦黑的牌坊,车轮碾过路面积水的倒影里,晃动着六朝金粉与尸山血海。

镜头贴着这座古城游走,每一处地名都在剥落历史的漆皮。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被编剧安排在了贡院街的位置。南京贡院街位于秦淮区夫子庙东侧,因毗邻江南贡院得名,是中国科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之一。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建康知府史正志始建江南贡院,明清时期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号舍达 20644 间。

作为 “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贡院街见证了无数士子 “鱼跃龙门” 的传奇。明清两代从江南贡院走出的状元达 58 人,占全国总数的 52%,唐伯虎、郑板桥、吴承恩、吴敬梓等文化巨匠皆在此留下足迹。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不少人注意到,阿昌还提到了明城墙和城门:中华门、挹江门、中山门……

南京城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巅峰之作,现存25.091公里,14世纪中后期近百万工匠参与修筑,建了四重城垣,历时28年,全城约耗城砖3.5亿块。

阿昌口中的中华门,是南京明城墙现存规模最大的瓮城,原名聚宝门,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明洪武年间在原址扩建为京城南门。1928 年宣布更名为中华门,寓意 “振兴中华”,1931 年正式完成更名程序。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挹江门是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1915 年始建时称海陵门,1928 年为纪念孙中山 “挹彼注兹” 精神更名。1949 年 4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挹江门攻入南京,宣告南京解放。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中山门原名朝阳门,是明代南京十三座城门中唯一东门,其外侧连接钟山风景区,内侧直通明故宫遗址,现为南京 “山水城林” 景观轴线关键节点,城墙上 “中山门” 三字与东郊翠色相映成趣,延续着 “城林一体” 的历史格局。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除了上面提到的,电影中出现的评事街、七家湾、鸡鸣寺、铁作坊、杨公井、驴子市、教敷营……无一不是深嵌在南京血脉中的历史年轮,既是市井烟火的容器,更是民族记忆的铭文。

银幕之外,地名串起的生死接力

银幕上的故事,根植于真实的历史坐标。估衣廊十号的华东照相馆,是这场守护的起点。1936年电话簿上,它还记录为“美利生照相馆”,曾是南京文化活动的影像记录者。南京沦陷后,十五岁的学徒罗瑾在此目睹了改变一切的瞬间。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1938年1月,一名日军少尉送来两卷胶卷冲洗。暗房中,罗瑾看到了日军砍头、活埋、施暴的照片。他冒险加印了三十余张,并从中精选出十六张照片,制成一本特殊的相册。他在封面画了一颗被利刃刺穿的滴血心脏,旁边写下一个醒目的“耻”字。这成为他必须守护的秘密。

相册的藏匿与转移,由一串南京地名标记:

除了上面说到的估衣廊,还有毗卢寺。1940年,罗瑾将相册带入寺中,粘在自己所住的床板底部。1941年初,因担心搜查,他又将相册塞进大殿后厕所的墙壁缝隙,用泥土糊住。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还有小杨村。四天后,相册从墙缝失踪,竟被同在通讯队的学员吴连凯(后改名吴旋)在寺内草丛中发现。吴连凯家住小杨村六号之二,他将相册带回家中,藏匿于佛像腹内。这本相册在他家皮箱底层沉睡了五年。

新街口也没有缺席。1946年10月,南京街头贴出征集日军罪证的布告。吴旋取出相册,送至位于新街口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现中山东路105号市总工会所在地)。他在呈交函中写道:“经无数困苦,始终未忍遗弃,以便将来供与敌人清算之资料”。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还有今天我们熟知的钟山宾馆,当年还是黄埔路励志社。1947年2月6日,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此对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进行公审。这本相册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被当庭出示。南京市临时参议会的报告记载,谷寿夫面对照片时,“面色变,慌乱不能自持”。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当相册在法庭上被举起,那些被阿昌怒吼出的地名仿佛都化作了无声却最有力的控诉者。

    相册原件及吴旋的呈文,现珍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成为铁证。

    因为恶魔来过,这些地方永远消失了

    有些地方至今还在,但那场浩劫,在南京的城市肌理上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许多承载厚重历史的地标,被彻底抹去。

      建筑大师童寯设计,1935 年建成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山文化教育馆。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日军动用重炮火攻,将其连同周遭山林化为焦土。

      如今陵园门前一对转赠于此的石狮,静默伫立,眼中似含悲悯。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牛首山上的仙窟寺等古刹。梁武帝敕建的古刹,更是法融和尚创立“牛头禅”的祖庭。1937年12月10日,日军纵火,将仙窟寺、幽栖寺及周边文殊洞、观音洞等连同满山古树付之一炬。

      同遭厄运的还有祖灯庵、火星庙、观音庵、西街清真寺、花神庙等众多寺观。经卷典籍的损失,无法估量。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江宁上坊的万安陵石刻。 公元6世纪南朝陈武帝陈霸先陵墓的守陵石兽群,艺术瑰宝。日军入城后,竟以枪炮轰击取乐,炸毁众多高大威武的石麒麟。

      如今仅存两只残损石兽,其中一尊胸部缺损,尽显沧桑疲惫,空守荒冢1500年。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汉中门一带的古灵应观大殿。始建于唐宋的千年古观。1938年春夏,被日军强占后拆除,改造为军用鸽房。殿内神像、法器、古迹悉数被毁。

      同时期,夫子庙大成殿亦被日军当作马房,污秽不堪。灵应观大殿,则永远湮灭。

      紫金山南麓的桂林石屋,林森的别墅,1932年以青龙山石砌筑,四周桂树成林。抗战爆发后被日军炸毁,仅存断壁残垣,逐渐湮没于荒草。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国际救济委员会调查显示,南京89%的房屋遭破坏。仅下关一地,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被日军拆毁的房屋就达20540间。这些消失的地标,只是冰山一角。

      它们曾是文化的丰碑、信仰的殿堂、艺术的结晶。因为恶魔来过,它们化为地图上永远空荡的坐标,成为这座城市乃至民族记忆中,被强行撕去、无法复原的文明断层。它们的消失,本身就是最沉痛的控诉。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这些镌刻在城砖与街巷间的地名,是民族的基因图谱。从中华门瓮城的箭孔到挹江门的胜利曙光,从估衣廊的滴血相册到钟山的审判法庭,它们见证过文明的璀璨,承载过至暗的伤痛,更记录着绝境中的坚守。

      如今,当我们在这些地名间穿行,触摸的不仅是砖石草木,更是一个民族对记忆的敬畏、对真相的执着。记忆的本质是守护。

      读城 | 《南京照相馆》外,这些地名藏着不屈的坚守

      读一座城,亦是为了提醒我们:唯有铭记,才能守护文明的火种;唯有传承,方能让历史的伤痕化为前行的力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

      编辑:王子扬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