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2025-08-05 18:49:42 现代+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近日,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一则通报引发了历史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已联合启动对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

众所周知,南京明故宫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如今,虽然地面建筑已湮没于历史,但依托北京故宫这一“活态参照”进行考古发掘,如同掌握了精准的“建筑密码”。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本次考古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探明宫城中轴线上核心宫殿区,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三大殿的具体位置、范围和形制。

三大殿曾是帝国权力的核心枢纽,它们见证了天子的威仪与朝堂的风云变幻。今天,文脉君就借着考古的东风,聊聊这三大殿里藏着的热闹故事。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奉天殿

圣旨的开场白由此诞生

1366年,朱元璋作出一项决策:征发20万军民填平燕雀湖,在“水潭”上建造皇宫。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

奉天殿就矗立在这片人造陆地上,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以“奉天”命名的金銮殿。明太祖认为自己是一介布衣,通过自己的艰苦创业成了开国皇帝,他认为是受了上天眷顾的结果。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明故宫遗址公园内有当年留下的石柱础

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书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更名为“应天府”,将宫中最大的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为了彰显其“天子”的合法性,他自称“奉天法祖”,还在手持玉圭上刻了“奉天法祖”四字。

后来,为了寻找“奉天承运”的“理论根据”和有力佐证,朱元璋还自撰了《御制记梦》一文,文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人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等情节。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明太祖高皇帝肖像

自此,朱元璋开始自称“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他再颁发圣旨时,便以这八个字作为“开场白”了。这也成为后世圣旨开头语的固定形式。

奉天殿是明故宫的“C位”,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朱元璋和朱棣早期举行大朝会的地方。想象一下,每天清晨,文武百官穿着绣着飞禽走兽的官服,在殿外排着队,然后鱼贯而入。

华盖殿

藏在星象里的“帝王预备厅

奉天殿的后面就是华盖殿,这是一座亭子式样的方形宫殿,屋顶就像一把华丽的大伞盖。

华盖殿单檐四角攒尖顶的设计透着讲究,顶部那铜胎鎏金的圆宝顶,像镶了颗巨型“金纽扣”。古人建它时没少翻典籍:其建筑形制参照了《大戴礼记》中的“向明而治”理念,内部空间布局则参考了“明堂九室”的礼制。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明人陈沂编撰《洪武京城图志》里的皇城图

为啥叫“华盖”?这得问天文学家。华盖本是紫微垣中的一组星名,共有十六颗,像把伞一样,护卫在帝星上方。天象映射到人间,帝王车驾上那顶霸气的伞状顶盖,自然也跟着叫了华盖。华盖殿象征着帝王奉天命而统治天下,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

对朱元璋来说,华盖殿是他的“日常办公区”兼“小型朝会厅”。《明太祖实录》里记着,他常在这儿拉着内阁学士、六部官员开小会,商量国家大事。遇上祭天、登基这类大场面,还得先在这儿做准备:理理龙袍、正正王冠,接受近臣们“请陛下移驾”的礼仪。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到了过年、冬至和皇帝生日这种皇家大日子,这儿也是第一站——皇帝先在华盖殿收下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的拜年礼,攒够了仪式感,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集体朝贺,像极了庆典预热现场。

这次考古要做的,就是顺着中轴对称的线索,用最小干预的温柔手法,扒开华盖殿的“家底”:看看它当年是咋建的?内部空间咋布局的?说不定还能解锁些古人的营建“黑科技”。

谨身殿

刻着“自省守则”的皇家宴会厅

谨身殿在华盖殿正北边,顶着双层飞檐,气派程度仅次于奉天殿。

“谨身”这俩字,是皇帝给自己立的行为准则——得时刻绷紧修养这根弦,不光自己要兢兢业业,还得盯着子孙后代勤政为民。

明故宫考古启动,“C位”三大殿藏了多少大瓜?

谨身殿遗址

《明史》里藏着它的烟火气:洪武十三年(1380)秋天的天寿节,朱元璋在奉天殿受完百官朝贺后,在谨身殿摆宴席,这事儿后来成了惯例,相当于把这儿当成了皇家宴会分会场。

更早的洪武六年(1373),《祖训录》编完后,朱元璋特意让人把全文抄在谨身殿东庑和乾清宫东墙上,让自己和后代常来看。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顾炜

视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顾炜

编辑:裴诗语

记者:裴诗语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