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郭宝平:勿给东坡“熬鸡汤”

2025-07-20 06:06:00 现代+

与历史小说家郭宝平的会面,选在了南京暑气蒸腾的午后。面对镜头,他纸扇轻摇,一侧绘有荔枝图,另一侧则题着东坡名句,“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腕底生风,墨迹流淌,仿佛某种“隐喻”:

创作新书《苏东坡》的过程,一如“扇风拂尘”,致力掸去偶像身上的金粉。郭宝平称,凭“鸡汤文”读不懂苏东坡,鸡精、胡椒堆出来的“文学预制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靠“厚黑学”也读不懂苏东坡,自作聪明的宫斗戏如“历史地沟油”吃多了贻害身心。

郭宝平:勿给东坡“熬鸡汤”

他真正关心的,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身上的“宋人风骨”:“研究了大量宋代的史料之后,我发现宋人极重真诚、讲气节、够坦荡。举个例子,他们理解的‘忠’是直言进谏而非阿谀奉承,这种担当包容的士林风骨,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基因。”

郭宝平饶有兴致地谈起,自己出生河南开封,血脉里东京汴梁城的“遗风”尚存,也正是这份穿越时空的坦荡与担当,促使他执笔为镜,映照并重塑东坡及宋代士大夫的铮铮风骨,让千百年前的故事穿透尘埃,照亮当下。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任雨风/摄

真实的苏东坡,无需“熬鸡汤”,更不必“地沟油”


读品:您说自己在新书中意欲描绘一个“真实又生动的苏东坡”,“意”从何起呢?作家的趣味、文人的共鸣,还是源自个人的某种情结?

郭宝平:关于苏东坡的书籍很多,历史学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深入的细节,读者一看可能比较枯燥,文学家写的东西很浪漫,但往往不太追求真实。所以,我想要写一个跟过去的不一样的苏东坡,让读者读完之后会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一个相对客观而又全新的认识。

去写这本书,首先源自一种追究历史真相好奇心的驱使。如果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没有探究真相的好奇心,那是写不出好东西的。比如说苏东坡本身,他这个人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他关注美食、医药,还自己学着酿酒,推广“秧马”这样的农具,这些首先是好奇心的驱使。

当然,还有一种责任心。我们现在看到的苏东坡,不管是短视频里的,还是一些畅销书里的,很多东西和历史真相相差太远。比如说他中进士第二名;说他如何洒脱、豁达等等。或以讹传讹、或没有抓住本质。我有这个野心,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把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丰富的、多面的、矛盾的苏东坡呈现给大家。这本书严格依据苏东坡人生时间线,按照现在进行时来写,为什么这样?是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相当于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又回到了苏东坡生活的年代,找他交朋友,跟他一道体验这段人生。

另外,我是开封人,自觉身上有“宋人遗风”。古典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应该上哪儿找?我认为是到宋朝去找。迄今为止,我写过范仲淹,写过刘娥,还写过苏东坡,三本加一起差不多200万字,这其间研究了大量史料,得出一个观感,宋朝人重真诚、讲气节、够坦荡。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所以说,宋朝遗风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之光。

读品:您似乎很反感把苏东坡简单化、符号化?

郭宝平:确实如此。我认为,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首先要有一种敬意,其次一定要怀着一种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审视,不应拿他们消费、消解,甚至消遣。当然了,从他们身上发掘一些优秀的东西,碎片化地传播,这是好事,同时煮一些“鸡汤”不能说错。但是煮鸡汤,你一定要用鸡肉来煮,不能拿鸡精、味精、胡椒粉哗啦哗啦地勾兑,那种文化速食品、预制菜,是我非常反对的。不了解历史背景、不熟悉当时的典章制度,没有相当的阅历,没有一定的情怀,不下苦功夫,怎么可能写出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真正的优秀的东西流传下来是非常难的,反倒是很多阴暗面的东西很容易传播下去。比如说厚黑宫斗,你搞一点心机、我耍一点手段,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很多当代人愿意学这个,觉得有利自己往上爬。但是这套东西是传统文化里的‘地沟油’,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专注于勾心斗角,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这算是什么样的日子呢?所以,我坚持在自己的作品里弘扬正气。何为正气?做人正直,待人真诚,特别读书人一定要有情怀,一种浩然正气。

还有,在我们传统的语境里,常有一种君子小人之辩,非黑即白,像是戏曲里面,唱白脸的都是坏人,唱红脸都是好人,过于脸谱化。好人好到什么都好的时候,基本上大家也就敬而远之了。活生生的人,都有幽暗的地方,都有人性的弱点,包括苏东坡,包括范仲淹。上网搜范仲淹的名字,基本上都捧到神坛上去了,但我笔下的范仲淹有优点更不避讳缺点,这样大家才好接近他,才对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郭宝平:勿给东坡“熬鸡汤”

大宋士大夫图鉴:“气运之子”王安石,“文坛三丰”欧阳修

读品:除了本书主角苏东坡,您对配角的描摹令人印象深刻。就像王安石,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带着气运之子的范儿,您对这个人物是有所“偏爱”?

郭宝平:容我在这里说一句“狠话”,时至今日,如果今人对王安石这个人的人格毫无敬意,不是无知就是没有良知。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我认为,王安石的地位之所以被低估很多,是因为其变法素有争议,先抛却这个部分,历史上像王安石这样的全才又有多少?

你看文学怎么样?唐宋八大家之一,很多脍炙人口的东西流传至今;且看思想怎么样?荆公新学作为重要的思想流派,是一种以制度建构为主体的儒家事功之学;问题是,人家还是一个治国理政的高手,处理政务的能力、办公效率几乎鲜少能找到对手。在书里,苏东坡很年轻的时候进入官场,王安石的声望正值顶峰,如此看去正是“自带光环”:道德高尚、才华横溢,而且很有担当精神,行政能力也是一般人望尘莫及。不了解王安石,就理解不了苏东坡。王安石是对苏东坡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

这里可以做一个比较。我曾经写过《范仲淹》,范仲淹是令人敬仰的,但他在推行庆历新政时遇到阻力,皇帝有点动摇,马上就急流勇退了。相较之下,王安石当时遇到的压力要大得多,但他就是咬牙扛下来,坚持再坚持,在那样的环境里还能保持住初心,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孤勇者。 大家都说王安石是“拗相公”,司马光难道不拗吗?神宗励精图治十八载,到他这里想要五天全推翻。苏东坡不拗吗?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实际上也找不出太多有说服力的理由,很多时候就是心存执念,但就是不屈不挠,执拗的也相当可以了。

读品:还有一位欧阳修。这个人物上承前作《范仲淹》下启这部《苏东坡》,颇有一点金庸武侠里,贯穿“神雕”“倚天”的张三丰的意思。

郭宝平:如果没有欧阳修,我认为有没有苏东坡都难说。拿今天的眼光来看,所有做领导、做长者、做老师的,都应该向欧阳修学习,他树立了一个楷模。你看,初出茅庐的苏轼没有什么资本,他从四川的边陲小镇到京城打拼,一无名气,二无名篇,但就因为考试写了一篇论,就被欧阳修看上了。

人家说文人相轻,可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并不藏私,一手把苏轼扶持起来。他说苏轼一定会超过他,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他了,只知苏轼了。他抱着这样一颗心培养他、推崇他、表扬他、鼓励他,纵然是在今天,我们现代人仍旧很难做到如此。当然,欧阳修不止培养了苏轼一个人,王安石也是他的门人,他举荐了太多人,而且是真心实意地提携后进,唯恐其才不为世用,这种风范令人高山仰止。可以说,欧阳修的风骨、风格、风尚,深深影响了苏东坡。”

写历史人物要写出独到处

读品:您曾说您的历史小说致力于让古人“复活”,还谈到要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苏东坡。您笔下的苏东坡“新”在何处?

郭宝平:我概括,苏东坡是“官人、幽人、野人、仙人、哲人”五位一体的人物。只有从这五个视角切入,同时用官员和知识分子两个维度来审视他,才能准确把握苏东坡,并做出正确评价,发掘出他真正的价值所在。现在流行的说法不是说他是保守派,就是说他是温和的改革派。其实这都是误解,苏东坡是“自由派”。帝制时代,自由派在官场上很难立足。这是苏东坡仕途坎坷的原因所在。其实,苏东坡并没有那么洒脱、豁达,他始终没有从其视为牢笼的官场超脱出来,面对困境只能自我救赎,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际遇、心路历程,才能读懂。苏东坡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在何处?狂在“何时遣冯唐”的发问——皇帝何时派人将我召回重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何似在人间”一句,表明他暂时摆脱了出世和入世的纠结,发誓要建功立业了,等等。苏东坡为何成为“美食家”?这也是他摆脱精神困境的一种方式。

读品:您经常谈到“真实性”,可历史小说总让人有虚构之感,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虚构,这会不会使您所追求的“真实性”在读者那里却大打折扣?

郭宝平:在人们已经清楚了解了苏东坡的命运轨迹之后,拿什么吸引读者?这就是细节。苏东坡的乳娘任采莲生育过孩子吗?如果生孩子,和谁生的?这个问题,写苏东坡传记或学术专著可以忽略不计,但要写历史小说,就不能不考究一下了,不然人际关系、故事情节无法推演下去,“东坡肉”的来历也就被遮掩了。可见,要想让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复活”,最好的形式是历史小说。因为小说最注重细节,有了细节,人物才能鲜活起来。大量细节描写、心理刻画,有情节、有场景,这是其他形式的作品如传记所不能承担的。所以我选择以历史小说的体裁来写苏东坡。

读者担心上虚构之当,是可以理解的。但看我的历史小说,尽可放心。我的历史小说观决定了我不会凭空虚构。我是在考证史实基础上来写人物的,历史没有明确记载的地方,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结合当时的典章制度、时代风貌、人物的性格等加以推理。比如,苏东坡两任妻子都去世了,很感谢王朝云陪他到了岭南,他为何不把朝云扶正?苏东坡想吗?一定是想的,可他做不到。朝云入苏门时虚龄十二,应该是以私人歌姬身份进入苏家的。我推理,他们关系的变化是在黄州。依据有四:一是苏东坡刚买朝云时写词说:“且更从容等待她。”二是他在黄州写诗给朝云说:“幽人自恨探春迟。”三是朝云在黄州怀孕生子。四是当时的婚姻制度。宋朝士大夫普遍买歌姬,法律规定,歌姬生子后可升格为妾,但不得为正妻。

有学者在评价我的历史小说创作时说:“郭宝平的作品是非虚构的写作,他以历史学者的身份进入由文本构筑的历史现场,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将历史的片段与片段、细节与细节勾连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不仅具有立体感和完整性,也具有亲和力。读者读历史小说,不仅有艺术享受,还获得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仿佛与主人公一起体验了一段特别的人生。

本期人物

郭宝平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修中国政治制度史。曾在新闻媒体、中央国家机关任职,现专职写作。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谋位》《大明首相》《大宋女君刘娥》《范仲淹》《苏东坡》,传记文学《明朝大书生》《最有权势的读书人》等。


编辑:王子扬

记者:王子扬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