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据江苏交通微信公众号消息,江苏两条过江通道建设迎来新进展。
张靖皋长江大桥
北航道桥北锚碇首个锚块第一层浇筑完成
1月3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北锚碇首个锚块第一层顺利浇筑完成,北航道桥北锚碇正式进入锚块施工阶段,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红”。
张靖皋长江大桥北航道桥北锚碇作为悬索桥结构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将主缆的拉力安全传递给地基基础,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北航道桥北锚碇上、下游侧两个锚块相互独立且对称分布,每个锚块长46米,宽24米,高约36米,沿高度方向分18层浇筑,此次下游侧锚块第一层共计浇筑约2770立方米混凝土。
为实现“无缝锚体、无水锚室”的建设目标,项目建设团队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分阶段开展缩件工艺试验,比选验证脱模剂的使用效果,模拟锚块实际施工状态,对振捣时长、振捣间距、拉杆孔封堵及后处理、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等工艺措施进行反复论证研究,进一步优化施工工艺;积极开展微改微创,形成了一系列小工装,有效提高了施工工效,保证了施工质量;开展了三维模型可视化交底活动,编制了作业指导书,为现场作业提供了精准易懂的操作指南,确保了北锚碇首个锚块第一层优质高效浇筑完成。
海太长江隧道
“江海号”盾构机主驱动运抵现场
1月3日,宽10米、重230吨的“江海号”盾构机主驱动顺利运抵海太长江隧道项目现场。
“江海号”盾构机整机长约145米,总重约5000吨,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主驱动系统中的主轴为盾构机的“心脏”,承担着盾构机运转过程的主要载荷,是刀盘驱动系统的核心关键部件。
“江海号”盾构机自2024年10月底在长沙下线后开始拆解,各部件分段通过不同的运输方式,经历了“长途跋涉”成功运抵南通。针对主驱动这样的大型部件,采用了水陆联运的方式,其他相对较小的部件,则通过陆地运输。整个运输过程,动用车次和船次共计113次。
随着主要部件陆续运抵施工现场,“江海号”也迎来了入地组装的关键阶段,预计2025年3月将在长江下进行超长距离的掘进施工。
清洁能源供电工程风电并网
近日,海太长江隧道清洁能源供电工程风电并网,标志着全国首条“全生命周期”零碳隧道取得实质性建设进展。
海太长江隧道北接南通海门,南连苏州太仓、常熟。“零碳隧道”指在隧道“建、管、养、运、服”全生命周期内,在建设期,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极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在运营期,通过通过清洁能源、污染处置等方式,实现碳中和,并通过碳抵消、碳补偿等手段,实现隧道全生命周期近零碳排放目标。
海太长江隧道创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供电系统。其中,作为主力电源,风电项目位于海门区江心沙农场内,装机容量9兆瓦,安装2台单机容量为4.5兆瓦、叶轮直径191米的风力发电机组,所发电能优先提供隧道建设期和运营期用电,余电并入江苏电网。目前,风电工程已先行建设完成。此外,后期建设的光伏项目所发电能将优先给服务区等使用;储能主要配合风电使用。
整个风光储项目预计年发电量约为2400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节约标煤9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720吨,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效益。
编辑:张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