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书评|在回望中重建生存方式——读《维吉尔之死》

现代+ 2025-01-06 10:57:16

凤凰书评|在回望中重建生存方式——读《维吉尔之死》 《维吉尔之死》    [奥地利]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梁锡江 钟皓楠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凤凰好书11月榜 《维吉尔之死》 [奥地利] 赫尔曼·布洛赫 著 梁锡江 钟皓楠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凤凰好书11月榜

□韩继坤

在20世纪中欧作家里,赫尔曼·布洛赫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乔治·斯坦纳直言,“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文学所诞生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尽管布洛赫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写出了其绝大部分作品,但中国读者直到最近十年才得以读到这位作家的文字,他最为复杂的代表作《维吉尔之死》更是到如今才由译林出版社首次推出简体中文版,这距原作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八十年。

赫尔曼·布洛赫在1886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商人之家,早年经商,后来对哲学和自然科学深感兴趣,三十九岁时进入维也纳大学系统学习哲学;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哲学的实证主义化已经无法面对和解释趋于复杂化的现实和走向崩溃的价值体系。在此情势下,文学进入他的视界,成为他思考和处理价值和世界观有序化、统一化的方式。

转向文学后,布洛赫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多部作品,尤以《梦游人》《维吉尔之死》著名。《维吉尔之死》堪称布洛赫集大成之作,代表着作家对于文学在时代困境下的价值所在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思考,以及由此而生出的疑虑。而布洛赫本人也由一位“诗人”变成一位“勉强为之的诗人”,心思和精力转往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的活动,积极参与难民救助并就与战争缘起紧密相关的群众心理学开展研究。

《维吉尔之死》的创作和面世充满曲折。随着希特勒的上台,纳粹主义的盛行,让身处德语文化圈的布洛赫感受到生存与思想的空间日渐受到压缩。1937年春,他开始了《维吉尔之死》的创作,然而,次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及随后他本人的被捕入狱,带来了无限逼近的死亡体验,这也成为小说中着重反映的一面。侥幸从监狱获释后,他在乔伊斯等人帮助下,经由英国流亡美国,继续《维吉尔之死》的创作。1945年6月,经过前后八年里五易其稿,这部命途多舛的小说终于在纽约以德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出版。可以说,这是一部与二战并进的作品。

在布洛赫酝酿和创作《维吉尔之死》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与文化的发展因战争的到来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身为文学创作者的布洛赫更是有着切身体会。物理意义上的死亡曾经逼近眼前,在流亡中寻觅生存之道同样是一种考验,而借文学来认识、解读乃至改变世界的努力遭到挫折,这在精神上也给布洛赫带来压力。而如果将时间的视域扩大,就布洛赫的思想理念来看,自文艺复兴以降,人类赖以存在的价值体系逐渐失去统一和平衡,各种细分价值系统独立运行,相互之间不免产生隔阂与对抗,最终导致更大规模的冲突,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明证。在这样一个过去已经不再而未来尚未到来的过渡时代,人类如何在迷茫中寻得出路,重建一种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上的和谐生存方式,正是布洛赫借助《维吉尔之死》所作的时代思考。

《维吉尔之死》出版后,好评如潮。托马斯·曼认为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代表着文学史的发展”;斯蒂芬·茨威格评价道,“《维吉尔之死》是我们这个时代用德语以及所有其他语言写就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苏珊·桑塔格认为《维吉尔之死》是一部“伟大的、显示出耐心的长篇小说”,“并贯穿在一种巨大的思考力之中”。在法国《读书》杂志根据读者和专家意见评选出的“理想藏书”书单里,《维吉尔之死》极受推崇,名列德语文学书目第一。

然而,该书的翻译是一项艰巨的事业。由于作者采取意识流写法,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近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使语言的复杂多义达到极高程度,给翻译带来巨大困难,这部作品直到如今才迎来第一个简体中文译本。国内最早研究布洛赫的学者之一梁锡江教授与青年译者钟皓楠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反复打磨文字,共同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填补了外国文学翻译的空白。该书简体中文译本的出版,无疑将会扩大赫尔曼·布洛赫在中国的影响,加深国人对这位作家的认识。

凤凰书评|在回望中重建生存方式——读《维吉尔之死》

编辑:时芸

精彩推荐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