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草木葳蕤。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5月12-16日,江苏大学药学院组织100余名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赴南京中山植物园、镇江市南郊、江苏大学药用植物园,开展 “草药园里思政课” 主题活动暨中草药野外采集认知活动,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医药魅力,传承奋进力量。
探访名园,触摸草药文化脉搏
中山植物园内,绿意盎然,草药繁茂。学生们在欧阳臻教授的带领下,漫步于药用植物区,聆听着每种草药背后的故事。“这是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在古代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学生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仔细观察草药的形态、色泽,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看到一些珍稀的草药品种,大家纷纷驻足,眼中满是好奇与敬畏。欧阳臻教授从《诗经》"采采芣苢"的吟诵,讲到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发现青蒿素的科研历程。学生们在辨识药材的同时,在笔记本上记下“天人合一、医者仁心”等关键词。
南山采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
镇江南山,山峦叠翠,草药资源丰富。在镇江南山,徐卫东副教授带领学生寻找野生夏枯草时,特意讲述了药王孙思邈“一针救二命”的典故。“本草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良药,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载体。我们希望通过实地教学,让学生从药材的物性中领悟文化的根性。”徐卫东说。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辨别草药种类,有的轻轻采摘,有的小心整理。在采摘过程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了 “一草一木皆良药”的内涵,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校园种植,播撒传承创新种子
在江苏大学"百草园"的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被具象化为一道道具体工序:翻土需深达30厘米以保证根系生长,移栽幼苗要保留原土护根,浇水必须避开正午烈日……药学专业大三学生陈佳在实践报告中记录:“第一次知道,我们实验室的药材原料需要经过如此的精心管护。” 江苏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伍新雷表示:“我们打造校内草药园,就是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亲手种植草药的过程中,增强对药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据介绍,十余年来,这项活动已累计吸引1500余名学生参与,采集制作标本1500余份,形成学院药香走廊、药用植物图谱等实践成果。学院构建“理论教学+野外实践+文化研习”三维育人模式:课程教学中增设“文化基因”专题,南山采集路线融入镇江本土医药历史,学生社团定期举办中药香囊制作、药膳体验等活动。
编辑:曹德伟
校对:陈佳